油脂精煉設(shè)備一般采用過篩,過濾和沉淀的方法除去毛油中絕大部分水分及雜質(zhì)。采用水化法脫膠,即將毛油加熱至60-65℃,按1%-3%的比例加入1%-2%食鹽水,以100轉(zhuǎn)/分的轉(zhuǎn)速攪拌30分鐘,使油中包括磷在內(nèi)的膠體物質(zhì)充分水化,膨脹,然后減速攪拌30分鐘,保溫靜置3-4小時,使水化、膨脹的膠體物質(zhì)沉淀形成所謂油腳,或用離心機把油腳分離出去。水化脫膠后的油脂需要進一步堿煉脫酸,即除去毛油中的游離脂肪酸,經(jīng)過堿煉還可除去殘存的少量磷脂質(zhì)和其它膠質(zhì),以及部分色素。堿煉工藝過程的加堿量取決于毛油的酸價,根據(jù)酸價計算需加入的理論堿量,并加適量的超量堿。毛油堿煉后生成皂腳。皂腳粘度很大,常因夾帶有相當多的中性脂肪而降低油脂生產(chǎn)的得率。為解決這個問題,堿煉脫酸時有的加入表面活性劑二甲基苯磺酸鈉,以降低皂腳粘度,使中性油易于與皂腳分離,減少皂腳夾帶的油量,提高油的得率。利用表面活性劑脫酸的方法是1963年發(fā)明的,被稱之為海爾沃本脫酸法。油脂脫酸后尚需水洗和脫水,以除去油中水分、少量的皂和游離堿。同時采用袋濾法或用落劑脫蠟法,表面活性劑脫蠟法進行脫蠟。至此,精煉出的油脂即可食用了,這就是狹義的精煉油。廣義的概念,精煉油還應(yīng)進行脫色、脫臭。通常把經(jīng)去水除雜、脫膠、脫酸、水洗、脫水、脫蠟、脫色、脫臭(嗅)的精煉油叫作色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