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稻米的加工環節仍處于粗放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稻米資源的增值效應沒能充分發揮出來。 科學技術在糧食的加工和轉化環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建立起稻米產業鏈創新技術。 這項新型產業模式和技術系統是這樣的:稻谷經過剝殼處理后,稻殼被輸送到電廠火力發電,燃燒后的稻殼變成了天然助濾劑;米糠被送到車間,提煉出的米糠油經過加工,變成營養價值極高的米糠食用油;榨油后形 |
成米糠粕,可以繼續深加工和提煉出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稻谷“吃干榨凈”后的精華就是優質的大米。大幅提升了水稻綜合加工產業的附加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我國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的加工和轉化能力較低,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我國水稻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稻米的加工環節仍處于粗放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稻米資源的增值效應沒能充分發揮出來。
新型產業模式的探索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節能減排、幫助農民增收等方面,已經起到了明顯的示范效果。帶動糧食加工業水平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不斷開創和完善新的循環經濟模式,大大豐富了水稻的副產品種類,實現了節能環保,拉長了水稻的產業鏈條,使農產品的附加值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加工企業可以在收益增加的基礎上用高于市場的價格來收購農民生產的水稻,帶動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使我國農業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高新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只要我們開拓思路,勇于創新,必將有越來越多的農作物走上循環經濟的發展之路,最終使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