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倉管理不善,會使大氣濕度經常侵入倉內,增加倉濕。另外,新建倉庫也常產生倉濕增大現象。特別是新建的地下石洞庫,由于施工水、裂隙水、結構水未干等原因,建成初期倉濕往往可以高達95%---100%。一般應采取一系列的干燥去濕方法,等倉濕穩定后方能入糧,對地下土洞庫要抓住有利時機,打開進、出糧口,采取自然通風,降低倉內濕度。如果倉房干燥,空倉也應嚴格密閉,防止外界濕氣侵入。 對于地下石洞庫采取下述幾種方法: (一)自然通風降濕 |
自然通風降濕的效果與風速、庫體的建造形式以及庫房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關。直通道式石洞庫通風效果最好。
自然通風降濕應選擇氣溫氣濕低于倉溫倉濕的季節(一般為冬季),并且晴朗的天氣進行,采用通風降濕→密閉平衡→再通風降濕→再密閉平衡的方法,以增加降濕幅度,鞏固降濕效果。
(二)器材吸濕
利用麻袋、木炭、木屑等吸濕性較強的干物料吸濕、曬干、再吸濕、再曬干,反復進行。據試驗,每條麻袋每天平均能吸濕水分100---150克。依靠麻袋吸濕能使倉濕降至80%以下。如果將吸濕后麻袋移出曬干,待冷卻后再放入糧堆吸濕,效果就更好。
(三)氯化鈣吸濕
1千克無水氯化鈣能吸水1千克,可定期燒焙再生使用。空倉吸濕用量每立方米0.25---0.5千克,使用時氯化鈣應放在容器中,防止大量吸濕后液化外溢。
(四)除濕機降濕
除濕機型號很多,降濕效果較好,一般每小時降濕量可達10---20千克。
如果上述方法實施有困難時,可使用風機進行強迫送風,促使空氣對流,達到降濕之目的。
如果倉內已干燥,即可裝糧使用,如不裝糧,進出糧口要封閉,以免倉壁結露,干磚吸濕。倉頂必須搞好地皮硬化,保證下雨排水順利,任何時間都不允許積水。倉頂及倉庫四周要嚴防鼠洞蟻穴,也不能栽種樹木和粗根植物,以免破壞倉庫防潮層而造成漏水。地下土洞庫的滲漏,除上述原因外,還可能是倉頂回填土和環殼防水層的施工質量問題。如果是倉頂回填土施工不良,應挖出滲漏部位的回填土,再分層回填夯實。由于下面倉內已挖空,打夯時不能用打夯機,只能用鐵木杵。回填土時,每層土的虛鋪厚度不宜超過15厘米。如果是回填土的土質不好引起滲漏,應另換滲透性小的粘土,并在地面下15---45厘米處,做30厘米厚的三七灰土層,以加強防水能力。如果是大面積滲漏,應徹底挖除倉頂回填土,清除球殼頂部,做兩層防水砂漿(摻入水泥用量5%的防水粉),養護5---6天后再分層回填。如果是球殼防水層施工不良,可在滲漏部位用酒精噴燈烘烤干磚吸濕層,使內部瀝青受熱溶化,然后輕輕取下干磚(嚴禁猛砸硬撬),露出防水層后,用熱瀝青油氈粘補再砌干磚保護層(吸濕層)。
地下石洞庫滲漏原因主要是巖石裂隙滲水,特別在夏季連續降雨時期,更有危險。倉頂滲漏可做三油二氈防水處理,如難以防住時,可引水入地溝,外面做防潮層,倉壁滲應先修補漏水處,然后噴冷底子油,噴瀝青,上砂漿抺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