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調和油的概念最初是如何被提出來的呢?
營養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食物都不可能提供全面的營養,所以建議人們要“食物多樣化”。然而,80%的中國家庭長期食用的卻是單一原料生產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如果人們長期使用單一原料的油脂,是不可能達到營養均衡的。
動物脂肪中主要為飽和脂肪酸,而動物脂肪的攝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機會。在高脂膳食的前提下,動物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有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可能,并可形成血栓。目前,我國居民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已接近30%,為預防心血管疾病,必須限制飽和脂肪酸即動物脂肪的攝入。
另外,研究者發現,地中海地區居民食用的是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這樣的事實引起營養界對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關注。有專家報道,單不飽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占18%~21%,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從調節血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出發,可考慮選擇食用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橄欖油、茶油等。
植物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也被證實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故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曾作為健康油推薦給血脂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那么,有沒有一種油可以匯集多種植物油的精華,幫助人體吸收的3種脂肪酸達到合適的值呢?調和油正是營養學家針對這一問題而提出的解決之道。
它是根據使用需要,將兩種以上經精煉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調配制成的食用油。調和油澄清、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涼拌用油。調和油一般選用精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為主要原料,還可配有精煉過的米糠油、玉米油、油茶籽油、紅花籽油、小麥胚芽油等特種油脂,根據需要選擇上述兩種以上精煉過的油脂,按一定配比調和成為調和油。
2. 食用調和油的比例問題
20世紀50年代,有專家建議膳食中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應大于1,之后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糧農組織FAO以及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均建議,膳食總脂肪供能降低至30%的前提下,膳食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分別為10%(即1∶1∶1),隨后的30多年間,先后有不同比值提出,如美國心臟病協會提出,在膳食總脂肪占總能量比值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單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能量的15%~16%,即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比為10%、15%和10%(即1∶1.5∶1),日本有專家建議膳食中三種脂肪酸的構成比為1∶1.6∶1;但迄今為止,膳食總脂肪供能為30%,其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分別為10%(即1∶1∶1)這一比值仍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推薦值。
作為中國營養學界的學術權威機構,中國營養學會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在膳食總脂肪供能20%~30%的前提下,膳食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分別為小于等于10%、等于10%、等于10%,即1:1:1。這一比值是目前我國最具權威和公認的推薦值。
3. 市場上的食用調和油種類
目前市場上的食用調和油主要包括:①營養調和油(或稱亞油酸調和油),一般以葵花籽油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油和棉籽油,使亞油酸含量達到60%左右,油酸含量約30%,飽和脂肪酸含量約10%。②經濟調和油,以菜籽油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其價格比較低廉。③風味調和油,以菜籽油、棉籽油、米糠油與香味濃厚的花生油按一定比例調配成“輕味花生油”,或將前3種油與芝麻油以適當比例調合成“輕味芝麻油”。④煎炸調和油,用棉籽油、菜籽油和棕櫚油按一定比例調配,制成含芥酸低、脂肪酸組成平衡、起酥性能好、煙點高的煎炸調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