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不一”的種子——轉基因安全之爭繼續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4-29 12:15:17
轉基因安全性之爭依然在繼續,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轉基因作物種子的源頭監管是否及時有效,都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不久前,經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基層農作物種子監管和流轉環節確實存在漏洞。
近年來該省農作物種子需求旺盛。許多種子企業一改實體商鋪銷售種子的舊辦法,改以“小分隊”“送貨上門”方式將種子直銷到農家。其中不乏一些非正規種子經銷商的“套牌”種子流入到農民手中。吉林省種子總站站長丁萬志說,“套牌”種子指一些不正規的種子企業銷售的“表里不一”種子的統稱。“就是說外包裝牌子與包里裝的種子并不一致。”丁萬志說。“這些‘套牌’種子不一定都是假冒偽劣產品,有些在質量上并不差。這些種子企業將非本廠培育、生產的高品質種子裝入自己品牌的包裝袋中,以此來樹立自己品牌的優勢。”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郝東云透露,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農作物新品種中,近九成出自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一些農業企業通過贊助農業科研人員,或者借國內外交流等各種渠道獲得育種材料,并配制成其企業“自主研制”的品種。如此“研發”行為,給種子通過“套牌”混入市場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而對于為數眾多的中小種子企業則更不可能如此“研發”,于是便出現了“套牌”現象,直接將從國內或國外科研單位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渠道得來且品質優異的種子套入其品牌包裝,直銷或網銷給農民。
“套牌”種子流轉過程中,如果“研發”人員沒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術,誤將轉基因育種材料裝入“套牌”種子中也是有可能的。事實上,單從外觀來看,轉基因種子與普通種子并無差異。比如已經在國內廣泛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其最重要特性就是抗蟲性,其轉入的外源基因能讓棉花具有比其本身更優異的抗蟲性,因此被農民簡稱為“抗蟲棉”。面對日益多元的種子銷售方式,讓農作物種子監管部門痛感沿用原有的監管模式力不從心。
對于那些直銷給農民的種子,監管更是難上加難。這些流動銷售車往往行蹤不定,憑執法部門有限的力量不可能對他們實時監控。雖然種子執法部門也組織入戶倒查,但是無法覆蓋到全部農戶。“生產‘套牌’種子確實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嚴厲打擊。”丁萬志說,“但是由于種子執法部門人員、技術力量有限,加之‘套牌’種子可回溯性不強,我們目前主要側重于打擊坑農、害農的‘套牌’種子,而對于那些套用其他高性能種子以提高品牌影響力的侵權行為則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