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至少十省市有轉基因試驗田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4-30 07:16:14
近日,農業部向全國各轉基因研發單位下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嚴防轉基因試驗材料流失的通知》。通知的背后是4月11日發生在華中農業大學位于海南陵水的轉基因水稻基地“遭竊”事件。當天晚上9點多,境外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的成員在轉基因水稻基地拔水稻,被在此工作實驗的師生撞了個正著。此事引起了農業部的警覺。
在其下發的通知中,要求各單位嚴防轉基因材料遺失和被人惡意擴散,“避免我國科研核心機密和種子資源材料被竊取,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通知還要求,各單位應加強對不明身份的人員和車輛的監督檢查。
據悉,我國轉基因試驗田在湖北、四川、北京、山東、云南、福建、河北、河南、海南、湖南等省份均有分布,所研發的轉基因植物種類達40種以上,主要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等。在這些轉基因實驗田中,華中農大實驗基地因其嚴格規范的管理,曾多次受到相關管理部門的表彰。
在嚴建兵看來,“種子的重點在于其攜帶的‘科研核心機密’,理應受到保護”。另一方面,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存爭議的今日,我國對轉基因作物持謹慎態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兩院”院士石元春曾表示,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因此需要加強監管和審批。另外,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生物安全問題,其中包括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一般應當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三個階段(見鏈接)。試驗從一個階段轉入下一階段時,試驗單位須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經安全評價合格的,才能批準轉入下一試驗階段。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的單位在生產性試驗結束后,可以向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這一安全證書并不代表轉基因作物能夠進入商業化種植階段。依據我國種子法,轉基因作物還需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
在媒體報道中,轉基因試驗田的“真容”可謂難得一見。有記者曾到訪過華中農業大學位于武漢的轉基因基地,路口一塊醒目標識“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將人引至一個5層的小樓前。已經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正是該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在實驗室成員的帶領下,首先在門禁背后的保安處作了詳細登記,套上干凈的鞋套后,才被獲許進入大樓內部。離開實驗樓,行約3公里,在一個小山丘前停下。山丘下有一排灰色的磚墻,墻內還有一個池塘,18畝的轉基因水稻試驗田就設在灰墻和池塘之間。轉基因水稻的環境釋放試驗就是在這18畝試驗田里完成的。在該實驗室,除了要完成對轉基因大米的安全測試,轉基因水稻的種植是否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也需要進行測試,被稱為環境安全性測試。
華中農大孝感試驗點的負責人華紅霞教授稱,轉基因水稻生產試驗的周期一般是5個月。收獲種子需要派專人保存,殘留部分銷毀;試驗結束后,仍需對試驗田監控一年。在華中農大位于海南陵水的轉基因水稻基地,不僅有2.7米高的圍墻,還有10米的生物隔離帶,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轉基因中間試驗基地,還實行了田間物理隔離、套袋隔離和苗期全程設置防鳥網等安全措施。
對于違規試驗的原因,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黃昆侖說,這很大程度上和科研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有關。有專家表示,政府在對轉基因作物試驗的申請和研究流程方面卡得過死也是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據悉,上述提到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嚴防轉基因材料遺失和被人惡意擴散。媒體稱至少10個省市有轉基因作物試驗田,但轉基因試驗田的“真容”可謂難得一見!對于違規試驗的原因,專家表示,這和政府流程產生的原因有關還和科研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有關。因此必須加強監管力度,保障國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