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與質:市場需求百姓為難
目前中國有機食品的消費額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據預測,未來10年內,我國有機食品年均增長率都將達20%——30%。在此進程中,部分商家開始掛起羊頭賣狗肉,有的真假混淆,有的認證過期依然從事生產。為此,國家今年4月1日起施行《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防止因認證引起的食品安全不良事件。對餐飲養生頗有研究的白領劉麗道出了大多數人的疑慮:“經過包裝流通的有機食品有認證標簽可查,但號稱以有機食材烹調的菜品如何驗證?”甘思咪哚云南風尚餐廳總經理宋海濤表示:“云南菜品以菌類主打,因生長在雪山之上且產量較少所以昂貴,一例上等菌湯數百元,但的確是高營養價值,用不用上等食材這主要看是否誠信經營和誠心做菜。”
記者曬了一筆價單:有機黃瓜每斤35.7元、西蘭花64元、青椒26元……假若每月以有機蔬菜計算,生活費接近3000元,即便是中等家庭也難以承受。河南農業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系主任宋蓮軍表示:“生產有機食品其實很難,需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甚至對土壤、空氣、水源等環境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
困與惑:科普失位市場失范
盡管我國的有機食品消費需求在持續增長,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買賬,造成出口量增、內銷停滯的局面。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價高的因素,宣傳普及有機食品的作用也是主要因素。行業內亟須標桿行業的引導,社會更需媒體的宣傳推廣。致力于生態農業的河南瑞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的糧油生鮮類食品市場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沒有幫消費者建立一種品牌消費意識,市場混亂,給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機,使整個食品行業處于被拷問的狀態。瑞陽有機面粉采用非轉基因小麥品種,海拔800-1000米伏羲山區高山種植,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制粉采用標準化的石磨低速低溫加工,拒絕增白劑、增筋劑、防腐劑等,保留了胚芽等全部營養,生產的面粉營養豐富,麥香濃郁;被營養學專家稱為植物牛奶。”
中鶴集團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立自己的清潔糧源生產基地,實現糧食原料的清潔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通過改善土壤成分,實現秸稈還田和種植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中鶴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鶴的面粉、掛面、品鮮等產品已覆蓋東北和西北,逐步向內陸滲透,在中鶴未來的產業集群建設中,現代農業模塊主要是開發綠色有機蔬菜。”
轉與機:凈化市場尋找新機
新修訂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于今年4月1日全面實施,對有機認證的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罰進行了具體規定,對規范有機行業發展、重建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正在規范中的有機市場增加了推動力。
有機食品市場需求劇增,掘金有機食品行業漸成商家追逐的方向。去年,伊利金典在北京宣布,“金典有機奶全程可追溯”系統正式上線。中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以及國內唯一一家符合歐盟有機標準的垂直整合有機乳品公司“中國圣牧”15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從這兩個巨頭奶企動作可窺見,有機奶行業正以超高的品質要求和市場份額謀求擴張。
記者了解到,有機食品對產業鏈上中下游有著嚴苛的要求。比如上游的有機耕種農藥噴灑要減少98%,肥料減少95%,因此這對認證的審批和后期的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土地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有機生產基地很多。據悉,目前全國有20多家有機認證機構,但河南至今沒有一家。被譽為“中國養豬第一股”的雛鷹農牧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國人吃上安全肉是雛鷹的核心發展理念,綠色生態,環保有機也是未來食品行業的發展方向。在多數食品企業尋求轉型的同時,綠色有機食品將是重要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