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連增”后 糧食安全能否高枕無憂?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7 22:14:29
在糧食產量“十連增”后,糧食安全是否就高枕無憂了?
據悉,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于24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主辦的“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上表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1.4萬億斤,要保持每年300多億斤的增產,難度系數越來越大。
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今年局部地區遭遇了嚴重的干旱,但秋糧豐收的局面仍會保持。不過對于糧食安全問題,他仍有擔憂。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1.4萬億斤,在糧食產量已經達到1.2萬億斤這個高水平的基礎上,如何保持每年300多億斤的增產,其難度如同跳高運動員,跳得越高,提高的難度就越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表示,耕地稀缺、水資源短缺、農業技術有待提高……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城鎮化過程中,2.69億的農業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他也跟我們一樣買糧食吃,消費量迅速增加,就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們每一年要增加個幾百億斤糧食。
要保證糧食安全,首先要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在產糧大省山東,農民崔秀路很困惑:今年實現了豐收,卻沒有賣出好價錢。今年種了260畝小麥,因為沒有晾曬的場地和儲存的條件,在地頭上賣,放上幾天,一畝地就少收入了70塊錢左右,有什么措施來解決農民的晾曬和儲存問題?
對此,國家糧食局總工程師何毅回應,近幾年通過改進條件,農戶儲糧損失率已從8%降到2%以下,但還是有些地方儲糧條件達不到要求。他預計,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三年內將明顯改觀。目前一些地區已在積極探索。比如江蘇蘇州,當地財政用農機補貼各種方式,增加了很大一批烘干設施,所以他們的農民就沒有您說的這個問題,我想呢我們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除了提高國內農民生產積極性外,在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看來,還要善于利用國際市場,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度進口。
重點是做好品種余缺調劑和年度平衡調節。特別是一些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供給不足,需要適量進口進行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能量飼料、工業原料,也有一定量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