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應對大豆蛋白行業的快速發展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7 22:38:59
期市三招應對大豆蛋白行業快速發展:一是利用期貨價格發現功能,提升國產大豆質量優勢;二是為大豆蛋白加工企業進一步提供套保便利;三是在國外交易所掛牌非轉基因大豆品種。
近些年來,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除黑心加工商采用問題原料制作食品外,另一個主要問題是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以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通過分離、濃縮、酶解、壓榨、提煉等技術生產出的大豆分離蛋白、大豆濃縮蛋白、大豆酶解蛋白、蛋白質粉(以上統稱大豆蛋白),廣泛應用于肉制品加工、糧食加工、副食品制作,以及食品工業。作為新型食品添加劑,大豆蛋白除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且不含膽固醇外,還具有多種獨特的理化性質,如較強的吸水性、保水性、彈性,以及具有乳化穩定性、凝膠性和調味性,可有效改善食品口感、提高儲存期。正是一系列其他食品添加劑無法比擬的性能特征,使得大豆蛋白需求增長迅猛。
當國產大豆在榨油領域被進口大豆擠到“墻角”的時候,大豆蛋白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振興國產大豆的一個契機。
其一,國家在政策方面對大豆蛋白產業有扶持和引導。國家《食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在“大豆加工業”部分提出,將充分利用我國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大豆食品和豆粉類、發酵類、膨化類、蛋白類等新興大豆蛋白制品;深入開發新型高質量營養食品;著力研發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纖維及多糖和新興豆制品加工技術。將大豆蛋白產業第一次列入食品業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該行業的重視。
其二,大豆蛋白產品豐厚的銷售利潤成為滋養大豆蛋白加工產業迅速發展的土壤。我國大豆蛋白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僅有吉林前郭旗、黑龍江三江、湖北云夢三家生產企業,產量不到1萬噸。近幾年,大豆蛋白加工的巨額利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上馬大豆蛋白粉項目。與國內食用油加工行業不到5%的利潤率相比,大豆蛋白產品25%—30%的利潤率可以稱之為“暴利”。
曾榮獲“中國食品大豆蛋白產業加工基地”稱號的山東德州,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生產基地,該地加工非轉基因大豆的企業有60余家,非轉基因大豆年產能220萬噸。三大大豆蛋白深加工基地之一的東北地區,也有許多油脂壓榨企業在積極上馬大豆蛋白加工項目。據了解,全國最大的國產大豆加工企業九三油脂集團2010年就已經轉向大豆食品加工生產了。不過,由于東北地區冬季氣溫偏低,不利于大豆蛋白的生產加工,因此,同類產品成本比山東要高。
其三,作為大豆蛋白指定生產原料的非轉基因大豆,需求巨大,存在供應短缺的后患。國際上對于食品級大豆蛋白生產原料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須以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據了解,國內幾乎所有大豆蛋白出口合同中都會列出兩個共同條款:一是要求標明大豆原料的原產地;二是要求只能使用非轉基因大豆做原料,嚴禁混入一粒轉基因大豆。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非轉基因大豆都適合作為蛋白加工用原料。其中,工藝流程對原料大豆中所含蛋白量有著嚴格的要求。通常,用于加工的原料大豆中,蛋白含量最好在43%左右,最低不得低于38%;水溶蛋白指標為78%—80%,最低不得低于75%。因此,包括黑龍江在內的大豆種植區的許多地方所產出的大豆,由于大豆所含蛋白不達標而不能用于生產大豆蛋白。此外,按照大豆蛋白生產用料計算,生產1噸大豆蛋白需要消耗非轉基因大豆3.5噸。按今年國內產能60萬噸大豆蛋白計算,僅此一項,國內全年將消耗非轉基因大豆210萬噸。
近10年來,世界大豆總產平均遞增4%,但是增加的多是油料級轉基因大豆。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在美國只有7%,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雖占世界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的80%,卻也不過1.08億畝。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讓原料短缺雪上加霜。2014年國產大豆產量估計僅為1180萬噸,而能滿足43%蛋白含量的大豆不到六成。預計未來5—10年,我國的大豆食品及食品加工將面臨含高蛋白大豆原料短缺的嚴峻局面。
鑒于大豆蛋白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國產大豆價格未來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預計到2020年,當國內大豆蛋白產能突破100萬噸大關后,國產大豆價格將長期處于6000—8000元/噸的高位,甚至不排除上攻10000元/噸天價的可能性。
如何應對大豆蛋白行業的快速發展,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實體經濟服務是當前乃至未來10年擺在期貨行業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初步設想或建議:
第一,充分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提升國產大豆的食用性特征和高蛋白含量的質量優勢。我國大豆產業要想振興,必須走不同于轉基因榨油豆的發展之路,實行以食用蛋白為主的發展戰略,為大力發展食品蛋白產業提供可靠的高質量的大豆原料。不過遺憾的是,受到進口大豆的強烈沖擊,加上種植比價效應不佳,國產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產量持續萎縮。為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應該讓農民不吃虧、有實惠、愿意種。同此,也應探討如何建立國產大豆自身的價格衡量體系,逐步擺脫與進口大豆價格亦步亦趨的現有價格模式。為此,應在大豆的交易制度和交割制度的修改完善上下工夫,以體現優質優價的國產大豆的內涵價值。另外,建議考慮開通豆一和豆二的夜盤交易。如果對豆一夜盤交易尚有顧慮,可先試點豆二夜盤交易。
第二,為大豆蛋白加工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進一步提供便利。調查發現,為保障原料大豆供應和質量達標,山東大型加工企業在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的某些蛋白量高的大豆產區都有自己的采購基地,并設立質量監測點。采購方式通常是與當地供銷合作社合作,由后者與當地大豆專業合作社簽訂購銷合同,以保證大豆原料供應的穩定性。
由于對蛋白含量等指標的特殊要求,一些大豆蛋白加工企業對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存在顧慮。主要是擔心采取買入套保后,一旦進入交割,收到的大豆蛋白含量低于生產原料的最低要求。盡管幾乎所有企業都嘗試做過套保交易,但企業對套保的迫切性還不大。建議適當提高國產交割標準中的大豆蛋白含量,或通過拉大升貼水的方式鼓勵農民多種蛋白含量高的優質大豆。
第三,交易所可利用與國外多家期貨交易所擁有的戰略協作關系,探討在包括CBOT在內的國際著名交易所掛牌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品種的可行性,目的是引導國產大豆走出國門,或大型加工企業利用國外土地種植非轉基因大豆,以解決未來大豆蛋白的原料供應之憂,或者,也為有可能出現的過剩供應找到銷售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