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年年增產 庫容卻并未改變?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8 15:38:59
近10年,中國糧食年年增產,但庫容并沒有改變。同時,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收儲價格,使得收儲新增加的空間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
“智慧糧倉”的出現
政策支持今明兩年新建倉容1000億斤。今年6月25日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做好糧食收儲和倉儲設施建設工作,研究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東北地區和南方稻谷產區為重點,決定今明兩年新建倉容1000億斤。
糧食倉儲的嚴重供給不足狀況影射出農產品供應鏈的重大商機。過去十年以來,中國糧食年年增產。2005年全國糧食產量為4.84億噸,到了2013年已經達到6.02億噸,折算新增加了2億噸。僅僅在2011-2013年三年間,新增的糧食就合計約有1億噸。與此相對應的,糧食在增加,但庫容并沒有改變。同時,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收儲價格,這使得收儲新增加的空間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
我國儲備糧體系的承儲主體是政府組建的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國家儲備糧承儲企業,投資主體是中央、地方政府,儲備成本較高。但包括社會企業、農民在內的社會儲備糧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說還沒有列入國家儲備的計劃系列之內,社會投資與國家儲備的比例還非常低。
“智慧糧倉”已成新方向
智慧糧倉是運用工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充分利用物聯網、商業智能、云計算、SOA和ETL等技術,精確采集糧食存儲過程中的所有信息,并整合到一個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上,實現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糧庫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時糧庫信息管理平臺對所有數據進行數據挖掘、綜合分析,從而達到對糧食倉儲企業進行科學、高效、低成本、綠色生態的管理。
智慧糧庫能解決系統繁多,操作不便,數據不直觀,管理者與具體業務人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實現數據中心與物理層面、生產層面、管理層面直接對接,將各分割的板塊整合,有效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從智慧糧倉的經濟效益來看,大量物聯網設備的應用,使得數據采集和反饋更簡便準確,降低了倉儲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消除信息孤島,避免了人工核對數據的無效勞動,降低糧庫管理成本;數據挖掘、商業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也為管理決策者提供了大量直觀的分析數據;另外,采用最佳保存環境和最優操作模式,降低糧食的存儲成本,重量損耗和品質損耗,真正實現“顆粒歸倉”智慧糧庫能解決系統繁多,操作不便,數據不直觀,管理者與具體業務人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實現數據中心與物理層面、生產層面、管理層面直接對接,將各分割的板塊整合,有效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據推測,實體糧庫領域以及智慧糧倉及相關的物聯網領域得到政策支持,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處于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的科技型和制造類公司以及下游的物流企業將會受益。
糧食倉儲的嚴重供給不足狀況將影射出農產品供應鏈的重大商機,行業存在中長期投資機會。實體糧庫領域以及智慧糧倉及相關的物聯網領域得到政策支持,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處于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的科技型和制造類公司以及下游的物流企業將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