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系,對餐桌上食物的花色品種要求更高,并逐步向天然、營養、保健方面發展。因此,發展綠色食品已經顯示出重要意義和廣闊前景。目前市場上旺銷的商品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著綠色食品的標志。
玉米油是發達國家食用油脂之一,玉米胚芽油因具有高效保健價值享有“健康油”、“放心油”、“長壽油”等美譽。又被西方發達國家稱之為“黃金液體”,在歐美等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家庭選擇兩種用油,橄欖油和玉米油,僅在歐洲,年玉米油消費量就達到了300余萬噸。由于歐美人把這兩種食用油作為健康的象征,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現在這種健康的消費習慣逐漸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人家庭的消費意識。
據了解,目前國內玉米胚芽油的生產量為近50萬噸,市場上銷售的小包裝油僅10萬噸左右。遠低于大豆油和花生油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另據著名的營銷策劃專家路長全介紹:目前我國玉米油還沒有主導品牌,包括食用油大品牌在內的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都沒有進行專業性的玉米胚芽油生產,基本上是在國內通過采購玉米油或委托代加工的形式來滿足調和油的生產和銷售。隨著人們的消費意識和行為由單項選擇轉向多項選擇,玉米胚芽油正逐步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和青睞,路長全還說,目前我國玉米油市場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00多個億,因此我國的玉米油發展前景相當廣闊。
由于我國居民膳食習慣受區域或民族用油消費習慣不同的影響,居民長期食用的油脂主要以大豆油、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山茶油、葵花子油等為主,我國食用油大型制造企業為滿足國內不同消費群體,紛紛布局油脂業空白,加大對不同油種的生產,在這幾大油種中,除大豆油和花生油以外,其他油種在我國還沒有主導品牌或強勢品牌。
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以小包裝油為代表的金龍魚大豆色拉油開始在國內盛行,一直主導著中國的小包裝油脂市場。90年代初期,福臨門、合興、南順、綠寶、火鳥等一大批品牌紛紛在小包裝大豆油市場里搶灘登陸,一時間中國的油脂市場成為了大豆色拉油的天下,這種雄霸天下油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2000年初以花生油為代表的魯花的崛起。魯花以其超常規的發展速度,促使我國花生油產業實現了由無到有,由有到大這一過程的轉變,著實震蕩了中國整個油脂業,使食用油大鱷們大跌眼鏡,不得不刮目相看。魯花的崛起,引領著中國食用油的消費趨勢,食用油大鱷們眼看著花生油產業逐漸強大,大豆油油脂業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他們更不愿意看到的是花生油巨大的利潤空間被魯花獨占,只好隨著魯花跟進,紛紛上馬花生油項目。當中國油脂歷史演變到2005年,大豆色拉油時代走到了盡頭。
從中國的油脂發展歷史的演變過程來看,中國油脂業嚴重缺乏的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強勢品牌,現在國內本土原料可以制油的有很多,除花生以外,比如玉米胚芽、葵花子、山茶子等,但在這些產業領域里卻沒有一個大品牌,因此中國油脂業缺乏競爭力與外來轉基因大豆油競爭。
從某種程度來看,花生油是取代了大豆色拉油,但是國內花生油市場也就那么大了,基本上被魯花做的差不多了。
玉米油具有很高的營養和食療價值,玉米油雖然不是食用油中的大眾產品,玉米油中不飽合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占80%,具有降低血管中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對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有顯著療效。另外,玉米油中含有豐富的酶和維生素E,長期食用能增強肌肉和心血管機能,維持生殖機能正常,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和提高免疫能力,能夠很好的恢復體內的粘膜組織。因此,玉米油是人類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堪稱“健康營養油”。可見,發展優質專用玉米油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
據《北京晚報》報道,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蔣建平研究員介紹,玉米油中富含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可以減緩人類前列腺病癥和皮炎的發作,同時對視網膜和大腦皮質的發育有益。有資料表明,脂類是人體需要的三大宏量營養素之一,它能為人體提供能量和必要的脂肪酸,以構成細胞膜等生物膜。同時它還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載體,并促進其消化和吸收。我國居民報取脂類的主要途徑是食用植物油。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互不參考報入量》的要求,合理的脂肪供給量應為總報入量的20%至 30%,而玉米油中不飽和脂肪酸達80%以上,其中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所以玉米油是人類可以放心食用的特種植物油之一。
據科學研究,玉米籽粒含油量約為4.5%,其中85%貯存于種胚中,在西方發達國家,玉米油現已成為家庭消費的主流油種,吉林省作為世界第二大黃金玉米生產基地,其用途主要是食用和飼料。與此同時,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油料作物進口國,每年從美國,巴西等國家進口大量豆油和菜油。針對這種現狀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吉林作為全國玉米主產區全力推廣玉米大面積種植。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城鄉對玉米油的需求將達到人均10公斤,到那時僅此一項就需要玉米1400萬噸,這將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國內對玉米油營養價值認知度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玉米油的消費,在歐美發達國家都有關于玉米油的專項科研機構,專門從事研究和提升玉米油的科技含量,而在我國,由于我國缺乏對玉米油的科技力量投入和玉米胚芽合理利用率低下,因此玉米油在我國油脂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形成不了強勁產業。
資料表明,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我國被掩蓋,跨國公司在2005年加快了收購內資大豆加工企業的進程,目前,外資大量進入國內食用油加工業,特別是在沿海港口城市興建了一些大型或超大型食用油加工企業,如ADM已經參股13個工廠,2005年通過其控股的托福公司收購華農集團30%的股份;嘉吉已在東莞、南通建廠,還收購了其它工廠,邦基已收購山東三維,外資企業控制我國大豆加工能力已達50%以上,其真實意圖并不是通過大豆加工環節賺取利潤,而是為了保證向我國進口大豆渠道的通暢,賺取更大的利潤,收購國內企業或投資國空企業等只不過是一種加大進口和壟斷的檔箭牌。后果是不僅沖擊了中國的油脂業,而且也直接威脅到了我國油料作物的經濟發展。
我國在“九五”期間,國內食用油年消費量1200噸,其中進口轉基因大豆油量為年均400萬噸,2005年國內食用油消費量達到了2000萬噸,進口數量達到了1000萬噸。進口油脂不僅數量大,形成對我國油料和油產業的沖擊,而且,在質量方面也存在安全隱患,有關油脂專家對此曾呼吁,從這些數據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局面,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居民食用油的消費量有1/2之多要完全依賴對轉基因油料的進口,勢必威脅到我國食物的戰略安全。
據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陸暉、楊萬生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魯戰會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玉米油原料主要來自本土,不存在含有轉基因成分,含有轉基因油料的大部分是國內市場上常見的大豆油。從安全角度來說,玉米油更具安全性,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重視玉米油產業革命的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增添國內油的自給率,避免長期依靠外來生物彌補的不安全隱患,而且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擁有著這么好的不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玉米資源,但由于我國至今沒有玉米油的龍頭品牌的帶動,因此影響了玉米油產業的發展。
在品牌的影響和壟斷下,目前在國內,只要提起大豆色拉油,消費者就會立即想到金龍魚和福臨門,擔起調和油就會想到金龍魚,提起花生油就會立即想到魯花,而提起玉米油時,在消費消費者心目中一時很難說出有影響力的品牌。在資本大鱷面前,從原料使用和品牌持有者來看,除魯花以外,其它的幾乎都是外來的品牌,就是這睦外業品牌所用的轉基因油脂霸占了中國的油脂市場。在這種環境下,玉米油生產企業如果與淀粉加工業和酒精發酵業密切結合,則可大大降低成本,因為去胚是后者生產工藝的基本步驟之一。無論是挑戰也好,機遇也好,追求并非經濟目標,而是實現企業的價值。技術先進中國民族的油脂強勢品牌,來帶動中國玉米產業的發展,給更多的農民提供和創造致富的條件。
從中國的油脂發展歷史的演變過程來看,中國油脂業嚴重缺乏的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強勢品牌。玉米油是以新型健康油的形象出現,定將會推動中國油脂業走向另一個高潮,引領健康消費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