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運輸帶跑偏的主要因素
1. 滾筒加工制造誤差和安裝偏差。1)驅動滾筒和改向滾筒外圓圓柱度制造誤差過大,使滾筒兩頭大小不一,皮帶運行時受到一個側向力,出現跑偏。2)驅動滾筒與改向滾筒中心線安裝不平行,使皮帶兩邊受力不均,產生一邊緊、一邊松,皮帶發生扭曲變形,使得皮帶向緊邊一側跑偏。3)驅動滾筒或改向滾筒中心線與運輸機機架中心線不垂直,滾筒偏斜會使皮帶跑偏變得越來越嚴重。
2. 機架加工制造誤差和安裝偏差。1)由于皮帶機機架制造和安裝的誤差會導致皮帶機中心線與理論中心線出現較大偏差,使得滾筒和皮帶安裝出現偏差,造成皮帶運行跑偏。2)運輸機機架設計剛度較差時,機架產生變形,特別是在較重載荷運行時,皮帶發生跑偏。
3. 皮帶制造和接頭的質量產生幾何尺寸(不直、厚度不均)誤差。1)皮帶硫化接頭接偏或不直會造成皮帶兩邊張力大小不同,皮帶會往張力大的一邊跑偏。2)皮帶本身不直或皮帶兩邊不平行或皮帶寬度方向厚度相差較大,都會產生皮帶跑偏現象。3)皮帶產生老化變形、邊緣嚴重磨損,也會造成皮帶內部應力分布不均勻,發生運行時跑偏。
4. 托輥制造誤差和安裝偏差。1) 托輥的外圓圓柱度偏差過大,托輥不直(直線度超差),轉動不靈活等也會造成皮帶跑偏。2)托輥中心線安裝與皮帶中心線不垂直、托輥中心線安裝不水平也會引起皮帶跑偏。
5. 皮帶機張緊裝置的安裝誤差以及輸送帶兩側張力調節不適當,也會引起皮帶跑偏。
6. 帶式輸送機來料方向、落料位置不適當,會對皮帶跑偏產生影響。
7. 設計時沒有考慮采用糾偏裝置或糾偏裝置效果不佳。
造成皮帶輸送機皮帶跑偏的因素很多,但歸根結底都是輸送帶在運行過程中受力不平衡,存在一個垂直于輸送帶運動方向的側向分力造成的。
傳統的皮帶跑偏控制及糾偏方法
依據皮帶跑偏的3個常用基本規律:“跑緊不跑松”、“跑高不跑低”、“跑后不跑前”,即如果皮帶兩側的松緊度(張力)不一樣,則運行中皮帶會向緊的(張力大的)一側移動;如果皮帶兩側的高低不一樣,則運行中皮帶會向高的一側移動;如果托輥支架裝置沒有安裝在與皮帶運行方向的垂直截面上,而是一端在前,一端在后,則運行中皮帶會向后端一側移動。目前普遍采用的預防跑偏方法有下列幾種:
1)提高皮帶運輸機的驅動滾筒、改向滾筒、托輥支架以及機架的加工制造精度和安裝精度。
2)選用質量好的輸送帶,即皮帶薄厚均勻、長度一致、平整不松邊、并采用多層階梯斜接口粘接(硫化)良好的皮帶。
3)依據皮帶“跑緊不跑松”的規律,可將皮帶機驅動滾筒和改向滾筒設計成鼓形,一方面可以起到滾筒在皮帶張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時的補償作用,另一方面使皮帶在運行中具有一定自找中心能力,從而更有效的預防了皮帶跑偏。盡量把皮帶跑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4)調整張緊機構法一般分為重力配重式張緊法(多用在輸送機尾部和中部),以及機械螺桿或絲桿式張緊法。可以實現皮帶兩邊張力分別調整和不停機調整。
5)調整滾筒法。可以將安裝滾筒的軸承座高低或前后位置的孔做成長孔,分別調整滾筒兩端的高低或前后位置,從而調整皮帶跑偏方向。
6)調整托輥支架(或機架)法。可以通過調整托輥中心線與皮帶運行方向的水平夾角略大于90度、或略小于90度來改變皮帶跑偏的方向,從而實現皮帶糾偏的目的。還可以通過調整托輥兩端的高度差或機架兩邊的高度差,依據皮帶“跑高不跑低”的基本規律對皮帶進行糾偏。
7)清除粘物法。帶式輸送機如果在較為惡劣的工作環境下長期連續運行,務必要做到定期對驅動滾筒、改向滾筒、托輥以及皮帶兩面及時進行清理,去除粘結物,防止皮帶跑偏。
8)調整上料或落料位置和高度,盡可能減小皮帶所受的外來側向力,防止皮帶運行跑偏。
以上這些防止跑偏、調偏、糾偏方法的共同缺點是:1)皮帶輸送機運行中皮帶跑偏,必須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否則必然造成物料外泄,皮帶邊緣磨損,嚴重時甚至造成生產停止或設備損壞。2)大多數方法只能停機手工進行調偏,嚴重影響生產線的生產進度和生產效率。調偏效率低,費時費力,必須反復進行調試。3)對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的工作經驗及技術培訓等要求較高。4)對滾筒、托輥、機架的加工和安裝精度要求高,加工制造成本高。
一種新型皮帶輸送機氣動自動糾偏方法
采用氣動自動糾偏方法要達到的目的
1)適當降低皮帶運輸機滾筒、托輥、機架和其它零部件的加工、安裝精度,提高加工工藝性和設備制造的經濟性。2)對皮帶機運行中跑偏的輸送帶做到不停機、自動檢測、自動識別跑偏狀況,并自動糾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因停機調偏而造成的損失。3)可以適當降低對于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的高培訓要求。4)糾偏要快速可靠。5)糾偏精度要高。
氣動自動糾偏裝置的組成
這種氣動自動糾偏裝置一般由1或2組糾偏托輥裝置(每組中有一套鉸接形式的固定端裝置、一套帶有氣缸推動的調整端裝置、一套糾偏托輥)和1組皮帶跑偏位置檢控器組成。
通常在靠近皮帶運輸機驅動滾筒和改向滾筒處,各安裝一組糾偏托輥裝置;靠近驅動滾筒、緊鄰糾偏托輥固定端安裝一組皮帶跑偏位置檢測控制器。糾偏托輥在糾偏托輥固定端處與安裝在機架上的支承板鉸接,使糾偏托輥在調整端氣缸的推動下,可以圍繞固定端上的鉸接點旋轉一個角度。從而實現糾偏托輥調整端在氣缸的作用下控制糾偏托輥軸線與皮帶運行方向的夾角變化(大于90度或小于90度),按照皮帶“跑后不跑前”的運行規律,達到對皮帶在運行中進行糾偏的目的。糾偏托輥的長度尺寸根據運輸機的寬度確定。
當皮帶運輸機接通氣源、電源開始啟動工作時,二位五通電磁閥(y5)處于失電狀態,皮帶運輸機的皮帶按供料方向向前運轉,皮帶跑偏位置檢測控制器上的導輪還沒有與皮帶邊緣接觸,在拉力彈簧的作用下,控制器處于初始位置(圖一),控制器上的杠桿氣路換向閥(E12)處于壓縮閥芯狀態,糾偏托輥活動端上的氣缸活塞桿處于右端位置。使糾偏托輥軸線與皮帶運行方向成91.1度左右的夾角(圖一),按照“跑后不跑前”的規律,此時的皮帶只會向皮帶跑偏位置檢測控制器上的導輪方向移動,并推動導輪帶動連桿以A點為中心,逆時針旋轉一個角度,從而使機械杠桿氣路換向閥(E12)在閥內置彈簧的作用下閥芯復位,實現氣路自動換向,使兩氣缸活塞桿向左端位置運動,從而使糾偏托輥軸線與皮帶運行方向成88.9度左右的夾角(圖二)。同樣按照“跑后不跑前”的規律,此時的皮帶會向遠離皮帶跑偏位置檢測控制器導輪方向移動,當皮帶邊緣與控制器導輪接近于脫離時,在拉力彈簧的作用下,連桿會重新壓縮換向閥的閥芯,使機械杠桿氣路換向閥(E12)實現氣路換向,并推動氣缸活塞,再次向右端運動,使糾偏托輥軸線與皮帶運行方向的夾角重新回到91.1度左右,從而實現皮帶跑偏方向的返回。正是在導輪反復被皮帶邊緣推動或松開,機械杠桿閥交替被壓縮或釋放,氣路換向閥交替實現換向推動二個氣缸的活塞往復運動,帶動了糾偏托輥的擺動,使糾偏托輥軸線與皮帶運行方向的夾角在88.9度到91.1度范圍內的變化,實現皮帶的實時動態自動連續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