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麥不是主要的淀粉源,但仍有一定數量的小麥用面粉機進行濕法加工。生產小麥淀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同時能得到很有利用價值的活性面筋粉,這也使得它與玉米淀粉生產成本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實際上所有的淀粉都是來自小麥。
1 以面粉為原料生產小麥淀粉和面筋粉:目前生產小麥淀粉與活性面筋粉的原料主要是干法加工所得的面粉,方法主澳有馬丁法、面糊法、氨法和Fesca法四種。其中的Fesca法所得蛋白粉無活性,即復水后不能得到具有粘彈性的面筋組織結構。
2馬丁法:馬丁法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又稱為面團法。其主要的加工過程包括和面、淀粉清洗、面筋干燥、淀粉提純與淀粉干燥五個步驟。生產時先將面粉和水以2:1的比例揉和均勻形成光滑的、較硬的卻無硬塊的面團,和面用水約20℃,有時可添加些氯化鈉之類礦物鹽以有助于面團的形成。靜置一段時間(0.5~1h)后用水沖洗面團,由于面筋自身的粘結作用使其沖洗過程中保持較大的結塊,借助于篩分作用易與淀粉分離開。
3 面糊法:面糊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農業部北方研究所從馬丁法派生出來的一種方法,它與馬丁法的不同之處表現在面團的水分處理方法上。這種面粉與水是以大致相同的比例混合成面糊狀物,再經篩分、清洗后進行干燥處理。
4氨法:氨法是由加拿大國家研究中心首先提出的,它是在面粉機的劇烈機械攪拌下將面粉噴入5%氫氧化銨水溶液中,離心分離所得上清液經噴霧干燥即得活性面筋粉,其蛋白含量為75%。經離心分離出的淀粉需用氫氧化銨溶液再次清洗,過濾干燥即得成品小麥淀粉。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