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區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從改革開放前那陣子就喜歡擺弄農機,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七里八村的老少爺們都稱俺為“師傅”。從改革開放那年買第一臺拖拉機打麥子算起,俺一共用過四臺打麥機。
改革開放那一年俺用的打麥機是用拖拉機帶著一個石轱轆,圍著麥場一圈圈地碾壓麥秸。想想那個時候,俺們農民真是不容易,天越熱越得趁著正午的毒日頭翻曬麥秸,又熱又累不說,要是攤上個陰天下雨的,可就麻煩了。
1989年,俺借錢買了臺脫粒機。別看它現在落伍了,可當時在老百姓的眼里已經很“神奇”啦!打麥再也不用一圈圈地跑,不用來回翻麥秸。
1996年,俺聽說有一種叫“四清”的打麥機子很好用,就拿出家里全部的積蓄買了一臺。它比脫粒機省事多了,能把麥粒與麥穰和麥糠分開,打得也干凈,省了過去揚麥粒和攔麥穰的工夫,但就是太忙活人,打麥的時候人少了忙不過來。
“雞沒吃飽的,人沒識好的。”去年,俺又湊了十幾萬元錢,買了臺聯合收割機,價錢是貴了些,可是收起麥子來是真省事,不用動鐮刀就把麥子收好了,黑夜白天都能干。俺一天便能掙上個千八百的,一個麥季下來,掙三四萬塊錢不成問題。
說句實話,鼓搗了30多年的農機,錢是掙了一些,可又都投進去買了機子,這些年,還真就沒攢下過錢。去年買收割機的時候,要不是國家給補貼了好幾萬元錢,還真需要向別人借呢!現在,俺也想明白了,掙不掙錢都是次要的,只要能看到麥收時老少爺們不再受罪,俺心里也就寬敞多了。
這些年替下來的舊機器,在別人眼里是破爛,可是在俺的心里卻是金不換的“寶貝”。有好幾次,家里人嫌這些舊打麥機子礙事,要當廢品給賣掉,可我堅持要把它們留下來,日后當個念想,因為它們見證了俺們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大變化。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