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些農業專家也指出,我國糧食安全仍面臨挑戰,一方面糧食越種越貴,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化肥農藥越用越多,污染嚴重。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到了亟待解決的關口。
高成本、高污染不可持續
鄱陽湖畔,有“糧倉”美譽的江西省新建縣聯圩鎮,種糧大戶孫祖升家幾百畝晚稻長勢喜人。
豐收在望,但孫祖升卻開始為請人收割的事而煩惱。“現在種田請人一年比一年難。”他感嘆,十年前,幾十元錢一天的活別人搶著干,這幾年工價漲得快,2010年的工價是100元/天,而今年高的已經超過了200元。
“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表示,從1995年到2011年,我國三種糧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6類農產品每畝投入量增長都在產出量增長的1.3倍以上,其中大豆達到了3.8倍,蔬菜2.9倍,三種糧食2.8倍。
馬曉河指出,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排灌、土地租金、勞動成本等直接生產成本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占總成本80%以上。近幾年還有不斷上升趨勢。與此同時,農業的收益率出現了趨勢性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我國農業比較優勢較低的原因,首先是勞動成本比較高,我國谷物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1%,而農業日工資水平是美國的20%。同時,農業技術模式具有高成本因素,化肥和農藥投入較大,農業科技轉化率較低。
據統計,我國畝均化肥用量達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在農業生態環境方面,土壤板結、有機質土層厚度下降問題突出,工業點源、農業面源等造成的土壤、水體污染不可小視。
“目前的糧食產能中,部分屬于本不該有的產能,部分屬于透支未來的產能,這些不健康的產能應該按規劃逐步退出。要通過增加健康的產能,彌補這些不健康產能退出造成的缺口,并力爭使總產能有新的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
科技創新為糧食生產插上翅膀
?。玻埃保衬辏滥昕h劉漢村使用有機硅水溶緩釋肥后,200畝小麥示范田測得產量每畝760.18公斤,創造了河北省小麥高產歷史之最。今年該示范方小麥測產每畝高達818.67公斤,袁隆平院士興奮地說:非常了不起,可喜可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國研發推廣了良種良法、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深耕深松、旱作節水、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批實用技術,促進了糧食連年穩產高產。專家們指出,在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藏糧于技”。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5%、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
“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70%至80%,德國、英國、法國等超過了90%,我國還有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水分生產率僅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60%左右,仍有潛力。”葉興慶說。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我國一些品種的產量水平和現有的品種還有50%至80%的差距。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還要完成1次至2次品種更新,未來糧食單產可以提高15公斤至20公斤。
差距就是潛力。專家們建議,加快推進內涵式發展,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做強現代種業,加強高效栽培、科學施肥、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農業節水、旱作農業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和推廣。
制度創新推動糧食生產跨越式發展
金秋10月,山東省冠縣民樂家庭農場場主趙林民家的玉米長得金黃飽滿。以前,這里農田地塊零散、田垅遍布,難以實現集約化管理和機械化耕種,種地僅能“糊口”。如今,趙林民通過土地流轉集約耕種140畝農田,每年種植小麥、玉米和綠化苗木的收入近50萬元。
趙林民除了開辦家庭農場外,還創辦了冠縣眾利小麥種植合作社。目前已有3000家農戶參與,流轉耕地總面積達2萬畝。“入社后,每畝成本能?。保矗霸?,通過給種業集團培育麥種,小麥的收購價格每斤高出1角3,每畝地就增收300元。”社員唐敬平說。
“目前農業發展對制度創新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緊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微博)指出,農業高成本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的壓力越來越大,“弱者種地”“差地種糧”問題日益突出,農業高成本若與資源、環境制約疊加,可能使農業發展陷入長期停滯,最終影響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創新驅動發展,改革增添動力。專家們認為,最根本的是加快建立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農戶為核心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經營的專業化、規?;c組織化,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提出,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繼續做好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促進金融支農等重點改革工作。農墾要探索推進新一輪改革,充分發揮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兩個“試驗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