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來自北京的一個電話,讓陳日勝吃下了定心丸。打電話的是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楊慶文,國內知名野生植物鑒定專家。上月底他把兩株海水稻從遂溪帶回北京鑒定,分子分析鑒定為水稻新品種。
接到電話時,陳日勝正在家里觀察發芽的海水稻。它們用鹽度2.2至8.0的海水澆灌,只用3天就全部生根發芽,而作為對照的普通稻種還沒動靜。
此前,陳日勝陷入輿論漩渦中——有人懷疑,“湛江用海水種出水稻”是假新聞;遂溪有農民“舉報”:海水稻就是當地的“長毛谷”(又名“海割”),是祖輩流傳下來的稻種,并非陳日勝發現;省內某媒體報道“陳日勝更在乎海水稻商業開發”;農業部海水稻專家考察會上,有專家對海水稻耐鹽堿程度、是否為野生稻表示質疑。
對陳日勝成功試種,農業部專家持謹慎態度:海水稻芽期比較耐鹽,需完成整個生命周期,才能下結論。
“看看海水稻會不會咸死”
提交
25個小花盆里,海水稻種正長出鵝黃的芽,扎根在黑乎乎的海灘泥和海水里,盆外標記著從2.2至8.0的數字——記者3日在陳日勝家里見到的一幕。
4天前,10月31日白天,他開著皮卡到遂溪沿海,裝回兩大袋海泥,還有好幾桶海水。晚上21時回家后,他將海泥分在25個花盆里,接著給海水測鹽度,分裝在不同桶內并標記,再給花盆澆上水,撒上浸泡一天的海水稻種和普通稻種,在記事本上記錄數據。
4天時間,試驗成功!在含有千分之2.2到8.0鹽分的海水里,海水稻照樣生根發芽。而農業部海水稻專家考察會上,有專家提出,目前全球最耐鹽的水稻品種也只能在3.6以內的鹽度生長,對陳日勝表示海水稻可在鹽度6.0的海水中生長表示懷疑。
“我就不服了,做出來給他們看!”陳日勝用試驗證明了海水稻的超強耐鹽性。下一步,他準備調出鹽度為10的海水,“看看海水稻會不會咸死。”
此前,中科院院士謝華安建議陳日勝,先做好耐鹽堿性基礎研究,室外試驗和室內試驗相結合,耐鹽堿和不耐鹽堿品種相對照,有比較,才有說服力。
“能在8.0度的海水中生長,說明海水稻耐鹽性比較強,可以在我國大部分鹽堿地種植。但是,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需要完成海水稻整個生命周期,還需要權威第三方通過科學正規試驗,才能最終證明海水稻的耐鹽性。”昨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研究員廖西元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8.0的鹽度意味著什么?2013年11月,我國耐鹽水稻新品系“海湘030”在江蘇鹽城的鹽灘上種植成功,其鹽度為3.0,新華社報道稱“處于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海水稻初步鑒定為野生稻
海水稻到底是不是野生稻?為得到答案,陳日勝請來了野生植物鑒定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楊慶文。
10月27日,楊慶文來到位于遂溪虎頭坡的海水稻發源地。為了找到“野種”,陳日勝陪著他在海邊尋覓,終于找到兩株收割后仍長出新芽、接近野生稻特征的海水稻。28日一早,楊慶文便帶著兩株海水稻回北京做鑒定。
10月18日,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認為,海水稻是否為野生稻,需要進一步驗證,野生稻屬于新物種,如果真發現了野生稻,就等于在地球上發現一個新的物種,意義非同尋常。
陳日勝表示,即便1986年發現的是野生稻,經過28年時間選種,也基本馴化了。如今,海水稻雖然出現了常規栽培稻的特征,但恢復野生性能的能力還特別強。
11月3日,陳日勝終于盼來鑒定結果。楊慶文在電話中告訴他,經過分子分析,海水稻被鑒定為“耐鹽雜草野生稻”,是水稻新品種。
這意味著什么?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具有栽培稻在進化中丟失的許多優異基因——1976年在江西發現的東鄉野生稻,具有抗病蟲害基因和極強的耐冷、耐旱基因;發現于湖南的野生稻,具有抗紋枯病的基因。這些野生稻的優良基因,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改善稻米品質。
海水稻被鑒定為野生稻,將對耐鹽堿水稻品種的研究帶來重大突破,對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海水稻和長毛谷有何不同?
日前,遂溪有農民報料稱:“海水稻就是長毛谷,在遂溪城月河兩岸的建新鎮、城月鎮及麻章區太平鎮種植已有百年,祖輩代代相傳,農戶留種自種,并非陳日勝發現。”
為回應質疑,記者走進陳日勝家,發現兩株水稻“標本”,一株高達兩米,秸稈干枯后帶著綠色;一株較矮,秸稈枯黃色。陳日勝介紹,前者為海水稻,后者是長毛谷。
原來,他早已對海水稻和長毛谷進行了比較,兩者有諸多相似:都長在沿海灘涂上,谷粒呈紅色,外殼長著芒刺,秸稈較高,根系發達。
“野生海水稻是多倍體水稻,很有可能產生很多相似的品種,比如長毛谷。”陳日勝堅信,長毛谷是遂溪農民上百年種植馴化出來的栽培稻,而他1986年在虎頭坡海邊發現的一株海水稻是野生稻,“野生海水稻很有可能是長毛谷的祖先”。
他介紹,1986年發現的那株海水稻,具備野生稻的四大特征——
同一株水稻成熟期不同,花期較長,出現同一時間開花、抽穗、結實的現象;谷粒帶有長長的芒刺,鳥無法啄食,扎到人皮膚會瘙癢起泡;秸稈每個分節上都有根須,底部根系發達,根長且“交錯密集”;長有雄根,有再生能力,收割后還能繼續發芽。
陳日勝發現,海水稻從地里連根拔起后,新鮮的根系是赤紅色的,而長毛谷的根系是灰白色;兩者葉舌、葉耳還有明顯不同。
面對群眾質疑,說海水稻在遂溪早有種植,并非陳日勝發現,他舉了一個例子:1970年,袁隆平助手在海南三亞發現了“野敗”,對當地百姓來說,那株野生稻再普通不過,除了專業者,沒人會意識到它的價值,并保存下來。
育種海水稻無任何商業目的
“在陳日勝看來,他更在乎其商業開發的想象空間。”有媒體如此解讀海水稻項目。
陳日勝表示,海水稻育種研究,他沒有任何商業目的,而是為了收集實驗數據,在相關答辯上能獲得專家認可。2011年,“海水稻物種保護研討會”在湛江舉行,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農業部農經司、科技部經費中心等部門的專家參與。會上,陳日勝強調,國家應該重視物種保護,這一點深受時任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副司長李福榮的認可。在他推動下,2012年,中央出臺了關于物種保護的一號文件。
“我希望有朝一日,海水稻能交給國家,通過國家立項將海水稻種質資源保護好。”陳日勝說。
會上,專家組對海水稻的提問,陳日勝很多答不上來,因為當時海水稻研究剛起步。此后3年,陳日勝專心育種試驗,并為“海稻86”申請品種權做準備。終于,2014年海水稻項目取得突破:“海稻86”品種權被農業部受理并公告,海水稻在全國多點試種成功;10月18日,“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會”如期舉行,袁隆平委派助手到場。
從2011年到2014年,陳日勝兩次自費請專家來湛江考察,又請來野生植物鑒定專家楊慶文做物種鑒定。“如果我拿海水稻騙人,還用請專家過來?如果能把水稻專家和國家院士都騙了,那我豈不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騙子了?”陳日勝開懷大笑道。
他又有點憤憤然:“這么多年來,我花光所有積蓄育種海水稻,從未花過國家一分錢,你說我為了什么?”
回應國內媒體
海水稻吃起來咸嗎?(《南國都市報》)
記者向陳日勝要到一袋海水稻米,用電飯煲煮熟,與平常稻米不一樣的是,海水稻蒸煮時間長、需要放更多水。煮熟后嘗一口,沒有咸味,與普通稻米味道相似,但口感較澀,偏硬一些,類似糙米和紅米。
海水稻畝產太低,不利于商業化推廣?(《中國科學報》)
面對外界提出海水稻畝產僅有300斤、口感不佳,商業推廣意義不大,陳日勝強調,海水稻目前的價值關鍵不在商業用途,而在于它具有抗鹽堿、抗病蟲害的特異基因,是一種特異的種質資源,應該好好保護。
海水稻營養價值如何?(“觀察者網”)
2012年,產自遂溪虎頭坡的海水稻經北京營養源研究所檢測:海水稻64%營養素值高于普通精白米,膳食纖維是精白米13倍,硒為5倍,富含氨基酸。
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提出,海水稻富有營養素,或與原產地礦物質豐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