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業是戰略性產業,也是公共服務行業,也關系生態環境,這些行業都屬于國家新興投資重點。
因此,可以說,保持“新常態”經濟,就必然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然會高度重視糧食流通業,這將給糧食行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是政策機遇。實現“新常態”經濟,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或管理政策必然要因此調整,國家涉農惠農政策項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力度只會加大,不會減弱。
二是投資機遇。從整體上來說,除了中糧、中儲糧等央企外,糧食企業能稱得上巨人或者小巨人的還不多,許多地方國有糧食企業還普遍是“小、弱、散”。央企是主動脈,但是僅靠主動脈是不行的,地方糧食企業也是必不可少的血管。在當前處于向規模種植過渡階段的農村中,地方糧食企業的網絡優勢是不可替代的,是服務“三農”必不可少的載體。抓住這一輪經濟帶來的資金投資重點領域轉移的機遇,像過去的鄉鎮企業一樣,實現地方糧食企業異軍突起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科技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只有規模農業才能使科技得以大顯身手。土地流轉的政策是我國的一個創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二次分離有利于解決“地從哪來、地由誰種、地怎么種”問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目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合作社等各種規模種植的主體對科技都很重視,舍得投入,種植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科技種植帶來糧食品質的提高,為我們提供了優質的糧源。科技的應用也提高了生產、管理的水平,為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奠定了基礎。
機不可失。因此,如何抓住“新常態”經濟為糧食行業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一是深入研究政策。糧食行業肩負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任,首先要做國家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在堅定執行的前提下要深入研究政策,發揮兩個作用。首先要為政策的制定多做有益的工作。科學的政策必然來自于一線的實踐。身處基層的糧食部門工作人員要多做有心人,善于發現善于總結,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真實 有用的材料。其次,要結合實際用好政策。要領會政策的精神實質,結合當時當地的情況政策用足用好。比如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向目標價格政策轉變就是當前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是積極吸引投資。糧食行業吸引投資主要有三方面:國家財政投資、社會資本投資、企業員工入股。國家財政投資在危倉老庫改造中已經得到體現,未來還會有項目資金投入。社會資本投資與企業員工入股目前進展緩慢,現在社會資本很多,錢不是問題,目前制約投資的最大因素是體制與觀念的束縛。應該努力克服這種束縛,以一種歷史的擔當,干事的豪情去做好地方糧食企業的發展壯大工作,讓地方糧食企業成長為與央企、外企共存并進的一極。
三是激發創新活力。從大框架下來說,農業領域屬于“新常態”經濟重點發展的領域,糧食流通行業自然也屬于重點環節。但是在大農業中,涉及部門也很多,發展是有所側重的。
要以全局思維、創新理念在大農業中對糧食行業重新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應在更多為上,更大更好地發揮糧食行業的作用。在糧食行業自身發展中,也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應在更精為上。要避免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抓的挺亂。糧食行業水平的提升,也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但應該每年、每個時期都確定攻克的難點,此時借助外界形勢的力量,以創新精神去做事,精準發力,應該是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