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是指一次播種,兩季收成,即利用中稻在一季成熟之后,大約只要割稻株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收獲后的稻樁,通過灌溉、施肥等肥水管理措施,促使其莖節上的側芽萌發再生成稻株并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再生稻被公認為米質好、食味佳的優質稻米,且是較少或基本不用農藥的綠色安全食品。再生稻栽培技術在我國有1700多年歷史,它具有省種、省肥、省藥、省水、省事、省工等顯著特點。正常情況畝產250公斤以上,純收入可達600元以上。有專家認為,我國有5000萬畝單季稻可推廣再生稻,每年可增產稻谷2000萬噸。
但目前再生稻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再生稻通常采用機械收割 頭季稻,要把稻田水排干,缺水將影響再生季生長;機收后的稻樁高度達不到33厘米,不利出芽。而且收割機履帶較寬,割后所有稻樁都倒下,影響再生和產量等。就此,要進一步提升發展再生稻思路,突出三個重點推進再生稻轉型升級:政策扶持促發展,推進再生稻標準化生產。首先,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把發展再生稻納入國家戰略統籌考慮,作為一季主糧給予生產補貼,單獨列入國家糧食生產統計,建立一批國家級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縣。
國家補助重點用于建設再生稻標準化農田、良種推廣補助、催芽肥補助和優質再生稻上浮收購價格等。其次,制訂再生稻生產技術規程,明確再生稻生產的基地環境要求、品種選擇、肥料施用、質量檢測等方面內容,統籌推進再生稻生產標準化并實現“五個發展”,即:技術從廣種薄收低效的一般栽培向節本省工優質高效再生稻配套種植技術方向發展,品種從中稻再生稻向早稻再生稻發展,組合從以高產為主向強再生力優質超級再生稻組合方向發展,種植從注重產量輕質量向“雙高雙優”節本省工優質高效種植方向發展,生產從分散生產向規模經濟效益型方向發展。 科技攻關強后勁,優化再生稻種植模式。要以科技攻關增強再生稻發展后勁,針對再生稻技術瓶頸,組織協作攻關:其一是加強優質再生稻高產品種的選育攻關。培育產量高、再生長強、可低留樁栽培的適合機收良種,實現品種類型、生育熟期、生產用途配套,滿足不同生態區域、不同耕作制度和生產用途需要;其二是集成推廣高產栽培技術。抓好配套栽培技術攻關,通過生育期調整、肥水調控、留樁高度調節等技術集成,篩選生育期短、適合低留樁良種,研究低位芽萌發機理和 配套栽培技術,建立機收再生稻優質高產技術體系;其三是主攻種植栽培管理技術。進一步熟化再生稻栽培技術,統籌建設再生稻高產示范片,搞好高產示范輻射推廣展示,以點帶面,探索創新提高再生稻優質高效種植技術,使之更加優質、高產、低耗;其四是加強農機農藝配套技術研究。通過協作攻關,加快研制窄履帶收割機,解決再生稻機械化收割難題。
規范種植創品牌,拉長再生稻產業鏈條。探索實行訂單等經營模式,逐步推廣再生稻標準化種植、規?;洜I。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大米加工龍頭企業開發再生稻大米品牌:首先,將再生稻加工的大米經過分揀、分級形成不等級,然后再依照不同等級進行分級包裝銷售;其次,大力發展精深加工,走多層次加工轉化增值的路子;再次,補齊加工鏈條短板,破解再生稻發展結構過于單一、市場化程度不夠等問題,形成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生產經營群體,助推再生稻提高規模經營水平,并打造為綠色稻米品牌的一大亮點,進而通過強化要素集約加快發展再生稻,使之集聚壯大發展成為我國糧食增產增收的優勢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