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王銀成表示,在糧食生產方面,農業保險能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這幾年,農業保險在保障和促進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落實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得到了百姓的認可。中國人保集團在鄉村的機構網絡非常龐大,服務機構擴展至鄉鎮和50%以上的鄉村,可有效提升農業保險的售前和售后服務。
他直言,當前農業保險面臨著新問題,即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特別在農村地區,補償只能達到物化成本水平。農民辛苦一年,保險僅能覆蓋其本身的生產成本,其勞動成本并未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仍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對于如何讓農民的勞動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補償,王銀成認為,前提是對其物化成本補償的基礎上,再增加勞動力成本的補償。雖然中央政府和各級財政都對農業保險給予高度重視,但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以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打好糧食安全的基礎。
食品安全方面應引入市場化機制
王銀成強調,在食品安全方面應當引入市場化的機制,加大食品安全責任險等相關保險的推廣力度。“食品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他說,我理解的糧食安全主要是解決“吃飽”的問題,而食品安全主要解決“吃得健康”的問題。當我們從媒體上看到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件時,每個人都會心痛。
怎樣改變和杜絕這種情況?王銀成表示,除行政手段外,還要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保險應把防范和補償作用與食品結合起來,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民種好糧食。加工企業和個人做健康的食品,通過保險讓那些沒有安全生產能力的食品加工廠快速改進和提高,繼而實現生產、加工、監督、補償的良性發展機制。糧食和食品安全治理還要將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王銀成提出,糧食和食品安全治理要將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應進行相應的立法,實現從糧食生產到食品加工,再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的監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要讓所有的企業有良知、盡本份、重民生。
“企業的價值不在企業內部,而在企業外部。”王銀成指出,企業存在的意義在于創造客戶、在于造福社會。在他看來,只有全社會都動員起來,都倡導仁義、關注民生、關愛百姓,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為此,他建議,在相關立法的過程中規范企業、公民的行為規范、主體責任和處罰辦法。“依法治國就是要使整個社會運行更有規則、更守規矩,加大懲處力度,讓違法者不敢違,讓老百姓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