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
今年1-10月,中國谷物進口達1565萬噸,大增46.4%,創下新高,大豆進口亦增至5684萬噸
背景
88.24%
2013年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 分 別 高 出 17.26%、32.8%、88.24%、60.16%
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 年 1-10月,中國谷物進口創新高,達1565萬噸,同比大增46.4%。同時,大豆進口亦繼續增長,達5684萬噸,同比增長13.8%,照此計算,今年中國糧食進口或將突破新高。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認為,進口劇增主要是因為國內外價差擴大。由于最低收購價以及臨時收儲制度的存在,國內糧食價格相對穩定,而國際糧食價格這兩年則一路下滑,今年相對前年已下滑30%,比去年亦下滑了8%。
據東方艾格監測,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綜合價格國內比國際平均每噸要高出900元。
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徐遠測算,2013年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分別高出17.26%、32.8%、88 .24%、60.16%。
變化
糧食自給率逼近95%警戒線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以上。但隨著糧食進口量的猛增,近五年我國糧食自給率雖然都在95%以上,但卻呈現每年略微下降的態勢。而且,由于我國現在糧食自給率采用的是谷物(包括谷物、小麥、玉米)自給率替代的,因此未將進口數量龐大的大豆作為糧食類別計算在內,而是作為油脂類別。若把大豆計算在內,實際的糧食自給率已經突破紅線。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2年1至11月,中國糧食進口已達6589萬噸,而2012年中國糧食的總產量為58957萬噸,若以前11月的糧食進口計算,我國糧食進口實際已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1%,超過“紅線”6個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透露,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相當于2012年進口糧食養活了1.9億中國人。
揭秘
糧食進口量為何猛增?
“國際市場價格大大低于國內市場價格,這是我國谷物進口大幅增長的一大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以小麥為例,從去年11月以來,小麥國內市場價格已連續9個月高于進口到岸稅后價格。
在高自給率的背后,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國際糧價大幅低于國內糧價,但為了讓“谷物高度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進口實行配額制。簡而言之,就是消費者要吃貴價糧。
“此外,品種調劑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從國外適量進口“強筋、弱筋”小麥來滿足加工面包、蛋糕和高品質食品的需求明顯高漲。
去年進口糧食基數較低也是導致“洋糧食高增”的又一原因。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去年前7個月我國每月進口谷物在66萬噸和115萬噸之間,而今年同期月均進口160萬噸以上。
“從2010年起中國糧食價格全面高于國際市場離岸價,為降低成本,一些國內企業加大了糧食進口量。在國際糧價持續走低時,適量進口調劑國內余缺,符合國情,也順應農產品貿易國際化的大趨勢。”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說。
影響
世界憂慮中國“搶糧”
按照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Brett Rierson的說法,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第二大稻米和大麥的進口國,排名第十的玉米進口國以及前二十的小麥進口國。
中國糧食進口量的連年猛增引起了國際糧食安全研究者的關注,對于中國“搶糧”的擔憂在2012年變得十分受關注:中國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將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短缺。大型農業綜合產業貸款銀行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撰文稱,“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會帶來大量貿易。即使中國只進口5%的玉米,也相當于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貿易。”
有研究部門估計,以2010年糧棉油進口量來算,中國進口農產品數量相當于使用了國外大概7億多畝耕地。
深度
適度糧食進口 有助農業可持續發展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中國谷物進口量數據尚在合理范圍內。“雖然小麥等谷物的進口增長比較快,但就整體而言,我國主糧的進口量并不高,目前主糧進口占國內糧食產量的比重還不到3%。”程國強以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2012年為例介紹,當年大米、小麥、玉米、大麥四種谷物共計進口1360萬噸,雖然比上年激增157%,但從比例上看,也僅相當于當年國內谷物產量的2.6%。目前,進口增長較快的主要是大麥、高粱、大豆這些沒有配額限制的品種。
在李國祥看來,目前我國糧食已保持“十連豐”態勢,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這是糧食穩定供應的基石。在行業專家看來,三大主糧近兩年國內供給無虞。
而由于國內資源、環境瓶頸,隨著城鎮化帶來需求增長,“適度進口”也被認為是大勢所趨,并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被首次寫入新糧食安全戰略。在我國水土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適當進口外國糧有利于降低農業發展強度,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長遠確保糧食安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去年我國凈進口的主要大宗農產品,如果按國內單產水平計算,大約需要8.6億畝的播種面積才能生產出來。從國外進口糧食,相當于進口了國外的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
價格倒掛如何解決?
放緩成本上漲速度
不過,從全球糧食進口規律看,糧食進口對一個國家而言絕非多多益善,有可能會危及國內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積的萎縮。
如何緩解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現象,使中國的糧食進口保持適度,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
葉興慶指出,解決國內外糧食價格的倒掛,要通過推動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規模擴大等方式,盡可能放緩國內農業生產成本的上漲速度,保持國內稻谷和小麥生產的比較優勢。
專家們建議,當前關鍵的是理順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現階段應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積極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推進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另外,也要發揮比較優勢,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糧食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這是我國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性抉擇。”葉興慶說。
據《南方都市報》、新華社
國內外價差為何如此大?
1 這幾年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都上漲得比較快,但農戶的經營規模沒有相應的擴大,價格的劣勢就顯現出來。
2 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或零售儲備的價格以及對農戶進行補貼。
3 關稅過低沒能起到保護國內農產品的作用。據《半月談》數據顯示,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62%,最高關稅水平甚至能達到1000%以上。而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豆的關稅水平僅為3%。中國對小麥、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外關稅最高也只有65%。
對比其他國家,例如日本,該國對進口大米一度1公斤征收341日元關稅額,關稅率高達778%。2012年,由于國際市場大米價格大幅上升,日本產大米價格下降,日本下調了稅率,但1公斤大米依然征收122日元的稅費,稅率依然高達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