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麥長勢正好,接下來就得給苗床除草了。”11月27日,廣漢市連山鎮種糧大戶楊萍忙著跑田坎,用她的話來說就是 “冬閑人不閑,田管不能松”。
今年楊萍在連山鎮三個村流轉了1400畝土地進行“小麥-水稻”輪作。從去年的800畝到今年的1400畝,規模越做越大,她也盤算著盡快申請設施用地。
“前段時間,農業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這兩天又出臺了這個《意見》,讓我們種糧更有信心了。”楊萍告訴記者,種糧規模越大,糧食的烘干、收儲和農機具存放問題就越發凸顯,此次《意見》進一步強調支持建設糧食烘干、農機場庫棚和倉儲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明晰了規模化種糧的政策導向,讓她感到種糧食越來越又奔頭。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如何進一步穩定收入,增強抗風險能力,成為種糧大戶普遍關注的問題。此次《意見》提出了要適當提高對產糧大縣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這也讓我們種糧更加放心了。”楊萍告訴記者,去年連山鎮發生洪災,她種的數百畝水稻絕收,按照相關政策,她每畝地獲賠304元,這樣的賠付額度遠不及已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所以我們一直希望進一步提高糧食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賠付比例。”楊萍說。
融資難是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也是讓種糧大戶最為頭疼的問題。此次 《意見》提出了抓緊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允許用糧食作物、生產及配套輔助設施進行抵押融資。
“這一試點工作如果能夠盡快開展起來就太好了。”邛崍市冉義鎮新民社區種糧大戶任華濤說。今年他投資數百萬元,建起了占地4900平米,配備了七套大型烘干機的糧食烘干倉儲中心和育苗能力過萬畝的固定育秧中心。由于農業資產無法抵押,資金流轉成為困擾任華濤的一大難題。此次《意見》的出臺,讓他看到了手中資源 “盤活”的契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快制定相關政策,讓這一‘試點’盡快落地。”任華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