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障“十三五”時期國家糧食安全
(一)城鎮化將給糧食安全帶來巨大壓力。中國農業大學方向明課題組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發現,農民工群體具有特殊的糧食消費結構,年人均口糧消費折算原糧約為276公斤,是城鎮居民的兩倍多,農村居民的1.5倍;人均飼料糧消費折合原糧約為112公斤,相當于城鎮居民的48.7%、農村居民的1.05倍。綜合來看,農民工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相當于城鎮居民的1.2倍、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的1.4倍。按照此調查結果測算,每年因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帶來的糧食需求增加量約為10.12億公斤,與青海省2013年的糧食產量大致相當。課題組根據近年來農民工數量變化趨勢,運用趨勢外推法預測,到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將達到3.08億人,比目前增加0.39億人。如果考慮到農民工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到十三五末,農民工總的糧食需求將達1434.34億公斤,占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的23.6%。可見,城鎮化進程會帶來糧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是我國考慮糧食安全問題時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十三五”時期需更加關注糧食生產的水土資源基礎。中國農科院陳印軍課題組通過對糧食主產區的研究發現,盡管“十三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產的資源環境基礎總體樂觀,但水土資源“緊箍咒”將越來越緊。在耕地數量上,課題組運用計量模型對“十三五”末主產區耕地數量進行了預測,如果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耕地減少速度控制在歷史最低水平,糧食主產區耕地面積有望保持在13.21億畝;但如果耕地保護力度稍有放松,耕地減少速度處在歷史較高水平,糧食主產區耕地保有面積將可能下降至12.63億畝。在耕地質量上,各地土壤肥力監測表明,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等土壤肥力指標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全國仍有28%的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土壤重金屬污染、農膜殘留、長江中下游農田污染與土壤酸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耕地質量破壞與退化現象值得高度關注。在水資源上,我國農業用水效率不斷提高,農田灌溉水用量占總用水比重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13年的55%,有效利用系數由0.44提高到0.52。但目前每年全國農田灌溉用水缺口仍超300多億方,“十三五”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用水繼續呈增長趨勢,農業生產用水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三)利用國際市場保障糧食安全時應注意保護國內產業。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倪洪興課題組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產品產需缺口將繼續拉大。目前,我國糧棉油糖肉奶凈進口量相當于8.9億畝播種面積的產出,相當于國內播種面積的36%,農產品貿易額已超過農業增加值的1/5。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大宗農產品凈進口量折合耕地播種面積約11億畝,相當于國內播種面積的45%。因此,“十三五”期間,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仍將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手段。
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提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同時必須確保產業安全,保護國內糧食生產積極性。但由于入世承諾,我國取消了所有非關稅措施,保留的直接進口調控措施僅限于關稅和關稅配額政策,平均關稅水平只有世界的1/4,并且關稅配額量大。因此,“十三五”期間應推進產業安全戰略,在貿易立法上必須堅持“兩反一保”(傾銷與反傾銷、補貼與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的宗旨,推進貿易救濟常態化;在雙邊貿易談判中,必須保護好有限政策空間,要堅守三條底線:一是堅守糧棉油糖現有關稅稅率不減讓,二是堅守糧棉糖關稅配額不擴大,三是堅守農業“黃箱”支持空間不削減;在產業環節上,充分考慮農產品產業鏈上生產和消費兩頭分散的特點,重點控制流通倉儲加工環節,控制產業制高點,同時研究建立農業外資準入、安全審議和監管制度。
(四)“十三五”時期應加快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農民日報社王瑜課題組認為,隨著農業市場化的深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其糧食生產目的實現了從傳統農戶的“自給為主、余糧銷售”向“商品化生產”的轉變,糧食生產的導向也從“產量最大化”向“收益最大化”轉變。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國應加快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通過綜合施策調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種糧積極性。重點是完善主糧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同時加快探索完善金融保險支持糧食生產的方式和途徑。提高補貼資金規模,特別是關鍵生產環節補貼和技術應用推廣服務補貼,重點用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真正發揮補貼資金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
關于“十三五”時期農業結構調整思路
(一)按照養分平衡原則優化養殖業區域布局。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李靖課題組按照土壤養分平衡原理,以各省農作物養分需求量和畜禽排泄量數據為基礎進行了測算,發現京、津、遼、滬、浙、閩、粵、桂、瓊、川、黔、滇等省畜禽糞便養分供給均超過了農作物養分需求,特別是北京和海南的畜禽糞便養分供給超過了農作物養分需求的1倍以上,屬于畜禽養殖環境超載區。內蒙古、贛、魯、湘、渝、甘、蘇等省區畜禽糞便養分供給量與農作物養分需求量的比例在80%-100%之間,屬于畜禽養殖環境平衡區。冀、晉、吉、黑、皖、豫、湘、陜、寧、新等省區的畜禽糞便養分供給量與農作物養分需求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下,特別是黑龍江環境負荷系數不到1/3,屬于畜禽養殖環境潛力區。對這三類區域應采取差異化的引導措施,在超載區實行畜禽總量調減策略;在平衡區大力提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在潛力區大力承接超載區畜牧業的轉移,實現種養平衡。“十三五”期間優化我國種養業布局的思路是,按照農田消納畜禽糞便能力確定畜牧業發展規模,將養殖業產能由大城市、華南和西南地區向東北、中部、西北地區轉移,重點是從華南、西南向東北、黃淮海地區轉移。
(二)推動我國“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轉型。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王光宇課題組認為,當前我國飼料糧需求約為口糧需求的2.5倍,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重要因素,也是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十三五”期間應推行“糧草兼顧”戰略,一方面可為畜牧業提供大量優質青飼料,提高畜牧業產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節省大量耕地,同時培肥地力、保持水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種植制度方面,可選擇糧草輪作、糧草套種等種植制度,充分利用雙季稻區冬季閑田、中低產田以及閑置荒地等種植牧草。在牧草品種方面,可選擇桂牧一號象草、象草、臺灣甜象草、蘇丹草、高丹草、墨西哥飼用玉米(大芻草)、扁穗牛鞭草、雜交狼尾草等。
(三)以技術創新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優化。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蔡學斌課題組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優化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推動實現產業的優化和升級。在糧油加工領域,圍繞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食產業化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方向,發展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的產地干燥技術裝備、油料預處理裝備、低溫壓榨制油裝備等;在果蔬加工領域,圍繞果蔬原料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方向,重點開展果蔬汁多元化產品開發技術與裝備、智能化果蔬罐頭加工技術與裝備、脫水果蔬的高效節能提質干燥技術與裝備、果蔬貯運保鮮技術與裝備等的研究;在畜產品加工領域,加強對傳統中式肉類食品資源的挖掘,配套工程化技術裝備,發展肉制品及禽蛋制品的精深加工設備,實現變大包裝為小包裝、變粗加工為精加工、變生產品為熟制品、變裸品為包裝品、變廢棄物為新的增值點。加大乳制品科研投入,提高乳品原料、技術及設備的國產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