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國內糧食生產模式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是保證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另外現在的糧食進口量也在連年增加,請問在保證零增長目標前提下,除了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措施來保證糧食安全?
張桃林:關于化肥農藥,實際上它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以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為特征的化學農業,應該說它已經而且仍然將會為我們國家,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整個農業的發展,它都會發揮極大的作用。但是化肥農藥,由于長期不合理的使用,導致利用率下降,而且環境負面影響問題也是越來越突出,這方面我們也做過一些比較,我們現在如果把化肥農藥的量減下來,對農業糧食產量會不會產生影響。我想,無論從理論、實踐、從國際國內的經驗和做法來看,我以為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產。
為什么這樣說呢?一個是我們的化肥農藥利用率雖然在糧食作物上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我們跟先進水平比較,還有提升空間,這也是我們減量的一個空間。再一個,特別是在果樹、蔬菜這方面的減量空間非常大。我們這幾年化肥農藥的增加,主要是是由于果樹、蔬菜的增加,我們算了一下,大概16多畝的糧食播種面積跟差不多9億畝的果樹、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各占半壁江山,果樹、蔬菜還要高一點,糧食是兩千萬噸,果樹、蔬菜占到兩千五百萬噸,而且果樹現在的使用量已經達到每公頃550公斤,蔬菜每公頃365公斤,這里面增長的空間也是我們削減的空間,而且必須要削減。
從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來看,像英國、法國、日本,他們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削減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雖然現在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大削減了,但是谷物的產量增加了。同時,在一些主產區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上做了一些試驗,也表明完全可以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的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的運用,這里面包括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精準使用、綠色防控等等這些措施下去以后,產量在不增加化肥的情況下,產量可以打大提高,而且產量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所以說明,通過優化施肥,通過綜合體系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
再一個,我們還有大量的有機肥資源,我們現在有機肥資源非常大,其實如果把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或者化肥減下來,有機肥上去,有機無機配合使用,無論對培肥土壤地力還是保護農業環境,還是穩定地提高產量以及農產品的品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所以,通過這些現代農業科技進步跟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多措并舉,再加上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我認為是完全可以做到能夠保證我們國家糧食發展的戰略,就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自給,我們大的新戰略目標就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當進口、科技支撐,科技是解決問題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
“一控兩減三基本”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張桃林:黨中央、國務院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加強農業生態治理”作出專門部署,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任務。
各級農業部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復雜多樣,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較晚,綜合防治工作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為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我部立足于我國當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實際,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預防與治理,制定出臺了《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這是昨天正式發布的,明確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落實、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監測預警、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輿論引導、推進公眾參與,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有效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環境特別是產地環境的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這其中,“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