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雜交水稻已累計推廣65億多畝,增產稻谷6000多億公斤,每年多養活7000多萬人。而超級稻發明以來,先后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關目標,大面積推廣做到了高產優質,僅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14年在湖南省實施面積1100萬畝,就增產糧食10.37億公斤。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借風雨傳播,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
2014年10月,安徽部分地區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了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現象,受災面積超過萬畝。有媒體質疑隆平高科在安徽推廣該品種的過程中涉嫌虛假宣傳,隱瞞品種缺陷。
隆平高科則發布公告稱,去年發生在安徽的“兩優0293”大面積減產絕收現象主要由當地持續低溫連陰雨的極端氣候影響導致。
2014年,安徽和江蘇等省遭受罕見的陰雨、凍害天氣,根據安徽省氣象中心公開的數據,2014年7月至8月,安徽全省平均氣溫為26.2℃,為1994年以來最低,其中蚌埠氣溫為半個世紀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根據《農資導報》的報道,除安徽外,2014年,湖北、河南、江蘇等多地因氣候問題,很多水稻品種也出現減產情況。
農業部第706號公告顯示,“兩優0293”雜交水稻品種于2006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意見認為: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公開報道稱,安徽省農委于去年9月23日組織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等部門的專家對受災地區進行了田間現場鑒定。專家組鑒定結論為:種植田間出現異常系稻瘟病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孕、抽穗期間低溫連陰雨,品種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適期預防措施不到位,導致該病暴發。專家表示,“兩優0293”品種確實扛不住稻瘟病。該品種最大的優點是抗倒,但“高感稻瘟病”。此前安徽并非稻瘟病高發區,因此被列為“兩優0293”的適宜種植區域。
《財經》雜志報道認為,由于生物的適應性,一個雜交品種的優勢一般只能保持數年至數十年,因此,市場上的雜交水稻品種需要不斷更新。隆平高科生產的“兩優0293”水稻,已在安徽種植長達8年。而通常一個新品種也就流行兩三年,如果流行10年算是很好的品種。目前,我國超級稻百畝片攻關已完成第四期1000公斤目標,超級稻品種更新也已進入“第四代”,“兩優0293”是超級稻第二期攻關培育的老品種。
2014年8月,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布了新修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新的審定標準更加重視品種的安全性,將南方稻區品種對稻瘟病抗性由稻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大幅度提高到不高于7級,且對抗性不達標品種實行一票否決。
《科技日報》報道稱,2006年,“兩優0293”通過國審的審定標準,僅僅只是適合于當時的科技發展的水平,而現在國審的標準,和原來相比,已提高了很多。換言之,這個第二期超級稻攻關的老品種,按照新的國審標準,就難以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