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世界糧食估產,已成為全球鼎立的‘三足’之一,這代表我國在該領域的能力已達到國際水平。”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專家組組長郭華東院士在4日召開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發布會上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二三十年前,在農情遙感監測領域是美國一統天下,后來歐盟加入,現在中國也成為三個全球遙感估產的重要發布者之一。”郭華東認為,中國在該領域遙感監測的優勢體現在范圍較廣,精度很高,同時中國還有一支穩定的遙感隊伍。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專題“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是上一年度選題的延續。去年發布的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報告已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的高度關注。“本年度該專題繼續發揮衛星遙感技術的優勢,監測了2014年度全球主產區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四種大宗糧油作物種植狀況。”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介紹,除了年度報告發布,今年還增加了季度報告的在線發布,數據已更新至2015年5月。報告及時地反映了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和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增強了全球糧油信息透明度。
據了解,FAO產量數據均來自各國政府的糧食統計主管部門。目前,各國政府主要采用統計抽樣的方法得到糧食產量數據。“中國發布的數據是科研人員基于遙感數據監測的結果,人為干擾因素較小。”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干事何昌垂說。
何昌垂介紹,大宗糧油作物報告采用的CropWatch系統是全球農業監測計劃的一部分。年度報告是中國對G20建立的農業市場信息系統的首次系統性貢獻,為眾多依賴糧食進口、沒有能力開放與運行先進的農情監測系統的貧困國家提供了農情監測服務。
“中國這次發布的全球產量數據與FAO等聯合國機構和各國政府發布的數據總體趨勢是一致的,是第三方‘約束數據’。”何昌垂認為,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全球分析數據的空白,平衡了某些信息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