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部6月4日在北京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從遙感觀測的數據上看,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4種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同比增產1.2%,而我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與上一年基本持平。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減少不足1%,但中國濕地面臨干擾的壓力相對較大。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4種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達到27.64億噸,同比增產1.2%。2014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與2013年基本持平。“及時客觀反映了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增強了全球糧油信息透明度,對保障全球糧油貿易穩定與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說。
除延續了上一年度的“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外,當天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極具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的指標納入年度報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宮鵬介紹,報告對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以及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從遙感觀測的數據上看,其中,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減少不足1%,但中國濕地面臨干擾壓力比較大。遙感能看到的濕地受干擾的程度和濕地的破碎化遙感能看到,這兩個指標,世界有20%比較差,中國有30%比較差,就是說我們國家濕地相對于國際重要濕地的平均水平,我們面臨的壓力比較大。”宮鵬透露。
據悉,該報告分為“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盟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共4個專題。除“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為上一年度選題的延續,其余專題均為今年新增的監測內容。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院士透露,中國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報告與美國、歐盟呈“三足鼎立”之勢,并已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地球觀測組織等國際機構的積極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