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月季黑斑病演化形態和制藥預警方式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6 11:45:23
病原菌觀察經病葉鏡檢及PDA培養實驗,引起月季黑斑病的病原菌的無性世代是薔薇放線孢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菌綱、黑盤孢目、放線孢屬。分生孢子盤生于角質層下,盤下有呈放射狀分枝的菌絲。分生孢子盤直徑108~198μm;分生孢子長卵圓形或橢圓形,無色,雙細胞,分隔處略縊縮,2個細胞大小不等,大小為17~25μm×5~6μm,直或略彎曲,呈魚鰾狀;分生孢子梗極短,不明顯,無色。該菌的有性世代為薔薇雙殼菌,屬子囊菌,在當地未發現。
發病規律調查品種與發病的關系切花月季的品種不同,其對黑斑病的抗性有所差異,為近三年來在山東沿海地區種植過程中各品種抗病性的具體表現。其抗病性按發病程度輕重可分為三級,即高抗:發病較輕;中抗:發病一般;感病:發病較重。注:“HT”表示大花型,“FL”表示中花型。
氣溫、雨水與發病的關系月季黑斑病在露地從春末夏初至初冬落葉前均可發生,但主要發生于夏秋季節,且以夏季高溫多雨季節尤重。因風雨、高溫多濕等因素有利于病菌孢子的擴散、萌芽。保護地栽培時可常年發生,以悶熱、高濕時發生嚴重。
栽培設施與發病的關系在品種、水肥、藥劑處理等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針對不同栽培設施進行發病調查,以抗病較強的紅衣主教(Kardi-na)及抗病較差的卡爾紅(CarlRed)為代表進行。調查時間為2002年2月10日~12日、2003年2月8日~10日(結合情人節前花源狀況調查進行,表中數據為多地多次調查數切花月季黑斑病發生規律與藥劑防治研究摘要:通過對月季黑斑病[Actinonemarosae(Lib.)Fr.]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效果研究,證實病害的發生與切花月季的品種、栽培設施及氣象因素密切相關,控制該病害的理想藥劑為世高、阿米西達,其次為可殺得、炭疽福美、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多菌靈效果較差。
藥劑防治試驗冬暖大棚栽培月季黑斑病防治試驗試驗在濰坊市濰城區符山鎮切花月季生產大棚進行(試驗材料為定植3年的月季植株,用藥期間不采花,其它措施管理正常),棚內具滴灌系統,高畦栽培。品種為較為感病的卡爾紅(CarlRed)。每一藥劑處理兩畦,在兩畦中隨機抽取100株,加設標牌,以備藥后調查。噴藥前將抽取的月季植株進行病葉摘除處理,人為地控制其病情指數在0.065~0.075之間。藥劑分別為1%濃度波爾多液(自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江蘇無錫農藥廠生產)、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江蘇南通農藥廠生產)、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美國富民達公司生產)、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日本曹達株式會社生產)、10%世高水分散粒劑4000倍液(諾華農化<江蘇>有限公司生產)、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美國固信農業化工有限公司生產)、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石家莊市綠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瑞士先正達公司生產)及清水對照10個處理,不設重復。試驗從2002年11月20日開始,基本上10天噴藥一次,直至2003年1月30日結束(此期間為棚內切花月季發病的重要時期),每處理每次用藥量為3000毫升,2003年2月9日統計發病結果。具體情況見。
露地栽培月季黑斑病防治試驗試驗在濰坊市濰城區符山鎮切花月季生產基地進行,藥劑處理方式同上,噴藥從2004年6月15日開始,2004年8月25日結束,9月6日統計發病結果。具體情況。
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與切花月季的品種、栽培設施及氣象因素密切相關。不同的月季品種,其抗性有所差異。露地栽培時,以高溫多雨季節發病最為嚴重;棚內栽培,滴灌發病輕,大水漫灌時發病重。可以看出,控制該病害的理想藥劑為世高、阿米西達,其次為可殺得、炭疽福美、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多菌靈則效果較差。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