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薯類制粉機出粉率的方法研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6 11:50:51
為提高整機的綜合技術經濟性能,在機設計中集擦碎分離部件和磨碎分離部件于一體,在一臺機器上相繼完成薯塊的兩次破碎,渣漿的兩次分離共四道工序,實現了鮮薯擦碎分離和磨碎分離過程的全封閉聯合作業。在其作業過程中,從薯塊喂入到薯渣排出,物料在機內經下行,上滑,再下行,再上滑兩次往返流動,整個流動路線呈“E”形。借助滾筒擦碎裝置的送料作用,上下篩面的離心作用,環形灑水器水束的沖刷作用,物料收集裝置對交叉流動渣漿的分流作用,螺旋送料器的強制喂入以及上磨片錐形內腔的導流等全封閉連續送料和自動清理的綜合作用,實現了物料在機內流動的“E”方案,保證了聯合制粉機可靠的工作。
滾筒破碎裝置馬鈴薯淀粉生產的主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破壞馬鈴薯塊莖的細胞壁,使淀粉顆粒暴露在外,釋放出來,并清除淀粉顆粒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雜質,為達此目的,希望將薯塊粉碎成絲條或薄片,以增大其表面積,使淀粉顆粒充分游離于水,有利于粉、渣分離和淀粉的提取。因而,機組中的滾筒擦碎部分及渣漿分離部分便成了機組的關鍵。本制粉機采用立式滾筒,工作面為整個滾筒外圓柱表面。此種結構有效工作面積較大,破碎效率較高,滾筒受力均勻,滾筒尺寸及體積較小,動力消耗相對也少。原設計時,滾筒由齒盤套筒和間隔套分別組裝而成齒盤和間隔套相間套于套筒上,借上下壓盤壓緊。齒盤類似圓盤鋸片,滾筒與托盤的聯接采用卡扣式結構。此種結構裝拆、清洗十分方便,但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便發現,由于主軸的高速運轉而造成的滾筒與馬鈴薯的高速碰撞使齒盤在筒體上很難固定,僅一個工作周期(1.5月),便發現有10個齒盤松動,占整個滾筒上齒盤總數的67。由于松動后的齒盤難以對馬鈴薯進行擦碎作業,因而,使機組工作效率大為降低。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又將齒盤與滾筒分別點焊固定。
由于鮮薯顆粒與尼龍篩網的摩擦系數f=0.5~0.7,從而可確定離心分離篩錐度2A=53°~70°,當錐角增大時,正壓力N減小,上滑力P增大,隨淀粉渣排出的淀粉量增加,淀粉分離率,提取率等指標下降;反之當錐角減小時,正壓力N增大,糊網程度增加,摩擦力增大,從而造成上滑力不足而堵網,使分離篩不能正常工作,顯示出淀粉分離率,提取率隨分離篩錐角變化的一般規律。上篩和下篩錐角在設計時,選定為2A=65°。但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發現機組的分離效果沒有想象的好,而且糊網嚴重。經分析我們認為,是由于尼龍網目數過大造成的,但如選用目數過小,則隨淀粉排出的粉渣過多,淀粉質量難以保證。經試驗,我們將機組作如下改動:增加沖刷尼龍網表面的水量:最初設計時,在磨盤蓋表面僅開有一個寬60mm的孔,其目的是系統內的水由此孔內流入下篩面沖刷下篩上的沉淀淀粉,為增加沖水量,在磨盤蓋表面除留下3根寬80mm的筋,其余全部改成通孔,從而增加下水與濾網的沖刷面。改型前改型后為進一步增加噴水量,還在磨盤蓋表面增加了噴水管。由于磨盤及鋁篩的高速旋轉,噴水管中流出的水在沖擊中,以不同的角度直接作用在鋁篩表面,不斷沖刷沉積淀粉,以減少淀粉在篩網表面的沉積。借助外力,及時掃除尼龍網表面沉積的淀粉在磨盤蓋下部安裝一個毛刷,刷面直接作用在濾網上,當鋁篩旋轉時,帶動毛刷不斷刷洗尼龍網表面,使淀粉來不及沉淀在濾網表面。改型前后測試數據比較經以上改動后,淀粉提取率和分離率都有了顯著提高,是改型前后數據比較。
收割機動力測試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轉變,富裕起來的農民對農機具的需求逐年增加。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耕地面積和農民戶均耕地面積均較少,本文將討論該機的動力性能測試試驗。試驗目的田間作業的農業機械大多是由拖拉機所驅動。考慮到作物、土壤環境等負荷變動因素,常依經驗公式、類比法等選擇動力機。若選配功率過大,雖能保證農機運行,但是設備投資加大,功率利用率低。電測方法:本收割機依據設計原則選配小型手扶拖拉機為動力源。收割機及拖拉機的主要技術參數見。電測儀器設備選自日本國際農業研修中心農機部測試室。測試前標定各應變測量橋路,并校驗動態應變儀。田間試驗選擇在國際研修中心附屬農場實驗地進行,試驗地土壤、谷物狀況見。通過一定的改進措施,提高薯類淀粉制粉機的淀粉提取率和分離率是可行的。我國目前的小型淀粉制造業還是相當落后的,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改進和提高,以趕上和超過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