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全球潛在產出的增長率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供給與生產力的提高情況。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反過來又取決于工作年齡人口的增長情況和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資本存量的增速取決于投資增量和初始資本存量。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發達經濟體的潛在增長已經開始下降,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卻在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生產力發展的變化。在發達經濟體,潛在增長下降主要反映了因信息技術創新出現飛速發展之后的放緩,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則主要反映了結構轉型與全球和地區價值鏈的擴張,這些因素刺激了技術和知識轉移。
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均出現下降。與之前的金融危機不同,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導致全球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降,還導致增長率下滑。由于資本增長下降及不利的人口因素,發達經濟體潛在增長由2006年至2007年稍低于2%的水平跌至2013年至2014年的約1.5%。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在此期間約下跌2個百分點,整體下滑的原因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下降。
報告預測,由于產出和投資逐步從危機中恢復,資本增長從當前的增長水平緩慢上升,發達經濟體的潛在增長很可能由當前的增長率小幅上升,但未來5年仍將低于危機前的增長率。發達經濟體的潛在增長預計會由2008年至2014年的平均大約1.3%升至2015年至2020年的1.6%。
由于人口老齡化、投資疲軟和生產力增長隨著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技術差距縮小而下降,預計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產出增長在中期將進一步下滑。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預計會由2008年至2014年平均大約6.5%的水平跌至2015年至2020年的5.2%。
報告強調,不論是在發達經濟體還是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潛在增長下降均會使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難度加大。此外,還很可能出現實際利率均衡水平低的問題。如果出現負面增長沖擊,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再次面臨零下限的局面。
報告建議,提高潛在產出是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政策優先點。為實現該目標,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推行的改革應各有側重。發達經濟體須繼續得到需求的支持,以抵消需求長期疲軟給投資和資本增長及失業造成的影響。對于發展中經濟體來說,結構性改革和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力度是增加供給、推動創新的關鍵。新興市場經濟體需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支出來消除關鍵的瓶頸。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結構性改革必須瞄準改善商業條件、產品市場和培育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