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必須更加注重強化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設新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千方百計解決好事關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既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也是今后在國際國內復雜局勢下掌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大局的基礎。
建設新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任何時候都牢牢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始終掌握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第一,全面建設新型糧食產能體系。穩定、高效、安全、持續的糧食生產能力,是立足國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核心。一要嚴守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這是確保糧食產能的基本保障。要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土地產出水平。二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糧食生產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糧食產能體系。三要依靠科技進步,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全面發揮農機在科技興糧中的載體作用。
第二,建立新型糧食支持政策體系。要完善和創新糧食支持政策機制,進一步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是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一要堅持市場定價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可考慮逐步用目標價格制度取代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政策,減少價格支持政策對市場的扭曲影響。二要完善和創新糧食補貼方式,建立政策補貼與糧食生產掛鉤機制,提高補貼措施的針對性、指向性和有效性。三要以補貼重點糧食產品、主產區和關鍵環節為核心,探索實施市場扭曲作用小、對種糧農民管用有效的直接補貼措施,大力補貼支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加快構建政策性農業災害強制性保險、價格保險等糧食風險管控體系。
第三,加快推進農業經營制度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是解決“誰來種糧”、“怎么種糧”問題的關鍵舉措。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業生產者由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職業農民轉變,促進農業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與組織化,增強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強化糧食安全儲備與應急體系建設。安全、合理的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要科學規劃糧食儲備規模,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等非常規沖擊的保障能力。
第五,構建新型國際農業合作體系。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確保重要糧食品種有效供給的必然選擇。要創新國際農業合作機制,深化國際農業戰略合作,促進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和有效供給水平。要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探索建立符合我國糧食安全戰略要求的境外農業投資與產業體系。要適度進口國外農產品,把握好進口的規模和節奏,管控好進口對國內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