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記者記者就食品糧油問題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宗國英。
政府監管要有科技手段,光靠人,不確定性太高。人有情緒,今天高興了,明天不高興了,犯了情緒怎么辦,標準沒法統一。 —宗國英
●談規模 新區糧油可供3億人吃半個月
記者:根據規劃,到2015年,濱海新區食品(糧油)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力爭達1600億元。目前食品產業發展局面如何?
宗國英: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積極發展糧油食品產業,該產業發展突飛猛進。
新區臨港糧油產業園區被列為國家糧食工業“十二五”規劃七大食用油產業集群之首,目前,新區已聚集了一批國際國內著名糧油食品企業,如嘉里糧油、中糧佳悅、京糧集團、頂新食品、雀巢等。并且在糧油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都形成完善的體系。
2014年,濱海新區糧油食品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22.36億元,增長6.9%。成為新區幾個千億產業之一。
記者: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北方重要的糧油食品中心。
宗國英:目前我們的生產能力,可以在糧、油、面粉方面,供北方3億人吃半個月。
記者:作為“中心”,下一步還有哪些重要規劃?
宗國英:我們現在正在規劃建一個糧油食品交易所,形成一個交易平臺,讓國際國內的期貨價格都能在這兒展示出來。方便人們查詢價格,比如說大豆、黃豆、玉米、棉花、西紅柿等。
●談監管 食品監管靠人不如靠技術
記者: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廣受關注。作為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宗國英:濱海新區2012年實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食品安全核心問題是原來監管部門太多,被稱為“九龍治水”。濱海新區2009年大部制改革,率先在國內成立了食藥局,把它變成“一龍治水”。
在九龍治水歸到一龍治水之后,濱海新區正在建立“源頭追溯系統”。
記者:似乎不少企業也在提這個概念。咱們的做法是什么?
宗國英:新區和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共同開發的中國第一款食品源頭追溯軟件。濱海新區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的工廠都安裝了這個軟件系統,從原料進廠、生產、驗收,各個環節都能監控。
記者:企業不愿意裝或者裝了不運行,怎么辦?
宗國英:濱海新區食藥局專門有一個中心,負責給企業安裝這個設備。有的企業不愿意安裝,新區政府給你出錢裝。
記者:政府免費安裝?政府要投入多少?
宗國英:濱海新區食品生產企業大概有200多個,政府總共投入幾千萬。這是政府必須投的。食品安全問題核心是政府要管,而且管得要有手段,光用肉眼管沒有用。制度加科技,得有這個東西。
記者:制度加科技,比人更穩定。
宗國英:沒錯。政府監管要有科技手段,光靠人,不確定性太高。人有情緒,今天高興了,明天不高興了,犯了情緒怎么辦,標準沒法統一。設備放在那兒是什么就是什么,這個很重要。所以政府首先需要把體制管順,不能讓多個部門管,最后誰都不管,出事就推諉。然后再用制度、科技提升管理水平。
●談環保 海水淡化解決水問題
記者:環境問題是本次兩會的熱點。糧油食品產業是高能耗,高水耗和高排放產業。而天津缺水也是眾所周知的。濱海新區的糧油食品產業繼續發展,怎么處理這些難題?
宗國英:天津缺水,但是天津在海水淡化方面是全國第一,整個(海水淡化產業)都在濱海新區。
記者:怎么講你們第一?
宗國英:現在濱海新區有兩個海水淡化廠,一個是國投北疆電廠,每天可以出水40萬噸,還有一個是大港新泉海水淡化,當年是亞洲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新區每天生產淡化水的能力全國第一。
記者:工業排放,環境保護是各地政府都面臨的難題,濱海新區是怎么做的?
宗國英:濱海新區的污水排放是零排放,實現產業鏈的全循環,就是把原材料吃干榨凈。但仍然有一些耗能、用氣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推動“煤變氣”。糧油的環境污染很有限,靠燃煤的發電廠是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
●談發展 新區政府幫助企業走出去
記者:中國資本走出去是去年的熱點,新區在鼓勵食品企業走出去方面,有什么措施?
宗國英:濱海新區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在糧油加工、銷售企業方面,通過政策性貸款貼息、園區規劃指導等手段,支持它們到國外建立種植基地、拓展銷售市場。
記者:怎么支持的?
宗國英:比如,我們支持保稅區的糧油生產企業聚龍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建立棕櫚種植園,目前共取得印尼20萬公頃棕櫚種植園用地,其中已種植7萬公頃,總投資8億美元,年產棕櫚毛油近10萬噸,未來員工可達3萬人。
記者:企業走出去本質上還是企業行為,怎么看待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宗國英:從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政府來講,支持企業“走出去”一是用足用好國外的資源和市場,二是參與國際競爭,三是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四是擴大企業總部所在區域的國際影響力。支持企業特別是糧油企業走出去,要綜合考量,不是簡單地解決糧食的種植問題,它既是為了企業的發展,也是為了一個區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