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如何在‘一帶一路’的機遇中找到新的發展點,這就是我們正在研究,正在做的。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日本的大米種植技術,將通過華西的實踐,逐步推向其他地區。
江蘇華西集團公司財務經理陳豐此次有幸前往日本負責相關的種植技術學習、研究工作。對于日本大米的種植,她感觸頗深:“看了日本大米的耕作,挺長學問的。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才叫精耕細作,感覺日本大米的種植就像插花一樣,參與種植的人員非常認真,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來做。”
對于日本大米引進華西的前景,陳豐也非常看好,現在人們對與食品的要求非常高,種這種大米雖然成本肯定要比普通大米高出不少,但我相信銷量肯定不會差。”據了解,陳豐目前已經開始下地學習日本的耕作技術,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現在去研究下地干活的事兒,在一般人看來可能難以理解。但陳豐說:“既然要做這一行,就要鉆進去,愛這一行。今后我肯定會參與到插秧、鋤地等實地勞作工作中去。只有實際體驗才能真正了解這一行的門道。”
日本人種植大米的苛刻要求,同樣令吳協恩非常感慨,他告訴記者,日本人不單單是不使用化肥、農藥,就連除草劑也不用,而是用新技術讓稻田里的草不生長。“就是在聯合插秧機下面鋪一張紙,紙到了水里會覆蓋土地,秧苗可以插下去,但草長不出來。紙張可降解,不會產生污染。”而日本的農民也是“科技型”的,自己買農具的時候,甚至會根據自家田地的面積、地勢等要求,跟廠家“私人訂制”改裝過的插秧機,使用起來更實用,也更接地氣。
據了解,去年華西到日本建公司,與日方合作生產了有機大米。“在日本種的有機大米今年就要運500噸回來。”吳協恩說,在日本把耕種技術學會了以后,還要在華西搞試驗田,讓大家看到怎么種出優質健康的大米,并且要通過華西的實踐,逐步推向其他地區。
至于為什么要合作種大米,吳協恩說:“華西過去靠農業起家,靠工業發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認識到農業是我們的根,也是基礎,不能丟。”
除有機農業之外,華西“走出去”的經典案例還有很多。華西集團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已先后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莫桑比克投資設立了5家境外企業,涉及了貿易投資、海運、境外加工、礦產開發等產業,這些境外企業都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和資源,通過引進專業人才,結合華西的實際和各行業的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都取得了一些收獲。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