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全球糧食的快遞員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8 14:52:13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在把巴西的豆油賣到印度,把阿根廷的豆粕賣到印度尼西亞,把捷克的小麥賣到英國,再把黑海地區的糧食賣到亞洲。中糧董事長寧高寧笑稱,他們是全球糧食的快遞員。
從一家成立于1949年、專門從事糧油食品貿易和加工的國營公司,到去年斥資30億美元獲得荷蘭尼德拉和來寶農業的控股權、成為全球資產第二大糧商,中糧的轉變,用了半個多世紀。
“以前中糧得在一線采購,現在不需要見到農民和土地,貨已經發走了。”在寧高寧看來,這種轉變,是大勢所趨,更是恰逢其時。
一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6億,屆時糧食需求將比現在多70%。就中國而言,農業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缺口將加大到1億噸以上。
在此背景下,寧高寧提出要整合全球糧食產業鏈:將第一線產糧國的農民和消費國的消費者聯系在一起,把全球質量最好、價格最低的糧食以及農產品通過高效率物流和服務,供應到包括中國在內有需求的國家。
按照他的思路,從阿根廷買到品優價廉的大豆運到江蘇連云港的加工廠,再變成福臨門豆油進駐超市,如果整個生產鏈都屬于中糧,成本將大大降低,消費者也從中受惠。
為了畫好這張“世界地圖”,2014年,由中糧牽頭,攜手全球頂級投資者厚樸、淡馬錫、IFC、渣打銀行等組成的國際投資團控股尼德拉和來寶農業兩家企業各51%股份。中糧以最小的投入實際上控制了110億美元農業資產,并獲得了26個國家的業務。
中糧的品牌在國際一炮打響。所有國際大宗商品會議都邀請中糧作為重要參與者。寧高寧的電子郵箱里每天塞滿全球各大種子公司求合作的郵件。
“中糧能夠在國際上受到重視,這與中國國力的增強分不開。”寧高寧介紹說,中糧并沒有專門做品牌宣傳,主要是靠業務發展以及整體規模壯大。而基于中國人對食品的“敏感”,中糧更多的是做好細節。
提及食品企業的細節工作,寧高寧用了四個字:“如履薄冰”。他坦承,糧食關系到每一個人,因此中糧對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敢馬虎,不但把細節工作融入所有的業務和培訓里,還要用最完善的管理去把握。
當前,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糧也在勾勒著新的布局。
寧高寧說,“一帶一路”周邊國家與中國農業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很多國家的農產品與中國相比,有比較優勢。其中,中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地區,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的小麥、玉米都占國際市場20%以上;東南亞也是國際市場主要的商品基地,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加起來已經占了國際貿易的90%以上;老撾、柬埔寨、泰國所處的湄公河流域光、熱、水、土資源非常豐富,特別適合水稻等農業種植,大米出口占國際貿易市場近60%。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
寧高寧透露,中糧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糧食采購和銷售業務,希望未來建立米、面、油等產品的消費市場,“立足打造成當地的競爭力企業,讓品牌和產品在當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