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研究國資的業內人士分析,兩家整合符合上海2013年年底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即“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良友集團由于承擔著上海糧食保障的任務,企業受政策影響較大,市場化程度不高,此外,良友在證券化方面幾乎為零,從未發過債券,上百億資產的集團旗下也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這與上海國資改革重組后,加速該公司市場化、證券化或為重組后重點發展的方向。
目前,光明食品集團與良友集團重組信息官方尚未正式發布信息。光明食品集團宣傳部部長潘建軍對此也是三緘其口,僅表示尚不清楚此事。不過光明食品集團內部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重組之事由上海國資委在負責,據目前得到的消息顯示,重組之事已經確定了。”此外,據相關媒體報道,合并后,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呂永杰應該還會擔任新集團董事長:光明食品集團總裁曹樹明按計劃2015年應該退休,但目前尚無接班人選。合并后,良友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勤可能會出任新集團的總裁。
此外,雖然光明食品集團與良友集團重組的細節并未公布,但消息顯示,兩大集團重組應是指向糧油產業。
官網資料顯示,光明食品集團是上海國企中集現代農業、食品加工制造、食品分銷為一體,具有完整食品產業鏈的綜合食品集團,2014年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上海良友集團是上海最大的從事糧食經營的國有企業集團,承擔政府委托或指定的職能,保障上海糧食安全和供給穩定,經營領域涵蓋糧油加工、倉儲物流、便利連鎖、糧油貿易、進出口業務、實業投資等。2011年的數據顯示,良友集團總資產154億元,全年銷售收入165億元。
兩大集團糧油領域均有涉足,重組后有利于發揮協同效益。企業研究專家也指出,光明與良友的產業相似度大,容易理順產業鏈。此前,光明米業的小包裝米在上海市場占有率已穩居第一,2014年全年的糧食銷量達到160萬噸左右,占據上海一年用糧總量的20%以上。若再將良友集團旗下的糧油產業整合進來,上海糧油產業巨無霸將呼之欲出。光明米業在2014年底確定了新角色定位透露,光明米業計劃花3到5年時間,成為上海郊區糧食種源的主要提供者;安全、放心、優質、健康糧油的模范供應商;上海城市糧油食品供應的主要承擔者。通過整合良友集團,將加速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從行業整合背景來看,兩家的整合符合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提出的要求。按照上海市國資委的劃分,光明食品集團和上海良友集團均為競爭類企業。而事實上,良友集團離上海國資改革要求的競爭類企業還有一段距離。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中指出,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努力成為國際國內行業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企業。一位國企負責人表示:“據我所知,光明食品集團與良友集團均承擔了部分上海糧食保障的職責,但光明食品集團市場化程度更高,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小,企業更多從市場需求角度去經營。而良友集團相對市場化程度則較低,亟需加速市場化。”
鑒于兩家的實際情況,兩家重組更多是借助光明食品集團來推動良友集團市場化改革,包括證券化改革。據悉,良友集團旗下尚無一家上市公司,而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已經有四家上市公司,并推動了海外一家子公司上市。證券化改革已經走在國資企業的前列。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國資委此前已經將光明食品集團54.16%的股權,無償劃轉至上海國資流動平臺之一的上海國盛集團。
上海競爭性國有企業集團目前有29家,未來的改革方向是:大概三分之一的企業可以做整體上市,發展混合所有制;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核心資產上市;三分之一可以通過股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目前上海國資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已經啟動新一輪改革,有的已經在推進,有的已經停牌,還有項目正在籌備。業內人士分析,在此形勢下,繼續擱置良友集團,任其憑借自身緩慢發展已經不符合上海國資改革的要求,推動重組,加速良友集團市場化以及相關資產證券化已經刻不容緩。不過,兩家重組能否真正發揮協同效益,重組后人員安置等問題均考驗著決策制定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