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明食品集團、上海良友集團(下稱“良友”)醞釀重組,良友作為主角,經營狀況卻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了解,這家2011年總資產已達154億元、全年銷售收入165億元的老牌國企,這幾年卻不盡如人意。
食用油是良友的主營業務之一,良友集團原領導曾有“海獅興,則良友興”的論斷,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如此告訴本報記者。
現實非常殘酷,上海作為良友的總部,占盡“主場”便利,良友不僅輸給了跨國糧油品牌金龍魚,在央企品牌福臨門和臺灣品牌多力沖擊下,良友也應對乏力,市場份額下滑。
從老大寶座滑落
在2008年前后,市場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良友旗下的海獅品牌食用油銷量約占上海市食用油總量的1/3;2008年后,市場占有率從第一位一度下跌至第三位,現在的第一位是金龍魚,第二位是福臨門(也有爭議說是多力)。
豐益國際旗下的金龍魚和中糧集團旗下的福臨門,以及臺灣佳格集團旗下的多力,先后進入上海市場。行業人士表示,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品牌,海獅的市場規模逐漸萎縮,目前大概占有上海食用油市場百分之十幾的份額,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良友占上海食用油20%左右的市場份額。
多年前,良友在上海食用油市場是絕對的老大,且歷史悠久。
良友的食用油業務,此前隸屬于上海市油脂公司。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上海市油脂公司在解放前的前身為1902年朱葆三等人創辦的大有榨油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國植物油料廠,1949年陳毅解放上海時該廠由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并改名中國植物油料公司;1950年改名為中國植物油料公司華東地區公司上海分公司;1956年劃歸上海市糧食局;1988年又從上海市糧食局劃出,成立上海市油脂公司;1998年上海市糧食局把所有經營性企業劃出成立上海良友集團有限公司(當時不含油脂業務,因為油脂業務已于1988年劃歸上海市油脂公司);2002年上海市油脂公司將旗下所有油脂企業劃入良友集團。
食用油業務2002年劃入良友集團后,受國際國內發展形勢以及國有企業內部機制的影響,業績一直不是很好,良友集團高層老領導回憶,只有1~2年盈利,其余時間都在虧損,分析人士說。
金飯碗蒙塵
良友在食用油業務上的“失意”,令很多人意外。
市場人士表示,良友集團是地方國營企業,是上海市菜籃子工程的唯一一家食用油企業,利用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糧油商店,建立了覆蓋全市區的零售網絡良友便利店,成為“海獅”牌食用油的銷售渠道,可見政府在“良友”產品銷售上的支持力度很大。
良友由于承擔了食用油的地方政府儲備和國家儲備任務,在油罐里的食用油周轉上,市場人士說,其實是有一定的盈利機會的。對于儲備油,國家是允許一定時間內用作企業的周轉的,也就是說:如果良友發現食用油價漲了,而自己手中又沒有現貨油可以賺更多的錢時,可以暫時利用國家和地方儲備在良友集團外高橋(600648)儲罐里的油,先賣出去賺錢;等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油價下跌時,再買回來還回外高橋儲罐里,上述人士表示,任何一個承擔國家和地方糧油儲備的油脂企業,都是可以這么干的;但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沒有此項福利。
儲備油的運作,關鍵是要結合市場行情,巧妙做對,不能做反,否則虧得更多;做對了就能賺錢。所謂做反,就是食用油價格一直不肯跌下來,反而越漲越高,那么到了一定時間必須還油給國家和地方儲備,那就只好買更高價的油還回去了。
截至發稿,良友對本報記者的采訪問題未給予回應。
低價競爭,飲鴆止渴
在上海的商超渠道,海獅的售價普遍低于金龍魚。本報記者在上海的一家便利店看到,900毫升的大豆油,海獅每瓶15元,金龍魚17元。海獅的生產工廠在上海浦東,金龍魚的生產工廠也在浦東,雖然海獅的價格賣得比金龍魚低,但是金龍魚的市場份額反而高出一大截。
海獅打低價牌,有一定的底氣。市場人士表示,海獅就近生產、就近銷售,成本低。因為上海作為重要的港口,從國外來的一些產品原油直接進口,第一次物流與第二次物流的成本都較低。
本報記者了解到,良友下面有多家與食用油相關的企業,一家是東辰糧油,負責大豆壓榨加工,原來在黃浦江畔的老廠加工能力在1200噸/天,后來在上海外高橋糧油綜合碼頭又建了新廠,加工能力為2500噸/天;另一家是海獅精煉油廠,也從舊址搬到了外高橋,精煉能力擴到1000噸/天。食用油產品下線就可以直接在上海的商超上架,物流成本相對較低。
市場人士分析,良友食用油售價低,是因為作為國企,擔負了上海市平抑物價的責任,企業品牌投入資金相對較少。這導致良友在市場競爭中非常不利。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國企的領導都是任期制,因為要完成自己任期內的業績、為了財務報表好看,都舍不得市場投入(品牌傳播和市場營銷投入),少了這一塊的花銷,自然成本要比競品更低,這就是海獅低價的“秘訣”。結果就是品牌缺失了溢價能力,只能走低價路線去拼銷量。
點石成金的小伙伴在哪里
國內各省的糧食系統原來不少都有自己的油脂公司和油脂企業,如今絕大多數早已滅跡,不是賣掉就是關掉。市場人士說,從這一點看,歷史悠久的良友表現已屬不錯。
此外,良友重新崛起還有一大資源。2011年上海市政府與黑龍江省合作引入東北大米進上海,這就是良友的樂惠大米,當年一上市就把金龍魚大米趕下了第一的位置,一直到現在。
良友需要找一撥深諳糧油市場運作規律的“小伙伴”,在上海市場,良友仍有機會,來一場貫穿內外的現代企業經營變革,老樹新枝也可以三丈高。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