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
中糧集團與共和國同齡。在它前40年的發展歷程里,一直是專門負責糧油食品進出口業務的“外貿公司”。改革開放以來,中糧集團開始向實業化、市場化經營轉型。
2009年,中糧集團提出打造全產業鏈戰略。通過遍布全球的資產和運營網絡,中糧將世界1/4以上人口的餐桌與全世界的農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糧在世界各原料產區進行投資,與農戶直接合作,不僅采購農產品,還為他們提供資金、管理、信息、技術、金融等全方位的社會服務。
“過去我們買大豆,是在北京朝陽門打電話,今天則是通過尼德拉集團在阿根廷一線直接從農民手中買到,大大提升供應鏈效率,提高對中國糧食安全和供應的保障水平。”寧高寧說。
中糧還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倉庫、碼頭、公路、鐵路、航運、海運等倉儲物流網絡,連接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產區和需求增長最快的銷區。在海外,中糧科學選址建設加工設施,全面掌控加工質量和供應能力,提供當地市場所需的產品線。最終,中糧通過深入全球核心農產品產地,將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通過最高效的組織、最便捷的物流,以最低的成本運送到高需求亞洲地區。
全球布局
2014年,中糧集團加快“走出去”步伐,成功并購荷蘭尼德拉集團和香港來寶農業兩家國際化農業公司。完成收購后,中糧集團的國際業務量已經超過了國內業務量,真正成為國際化大糧商。
目前,全球糧食大流通格局是從美洲流向亞洲,此外,澳大利亞和黑海也是重要出口地區。“中糧通過并購來寶和尼德拉,實現了在南美洲、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地的整體布局。”寧高寧介紹說。
通過收購整合,中糧集團在全球最大的糧食原產地(南美洲、北美洲)和擁有全球最大糧食需求增量的亞洲新興市場之間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糧食走廊。上游有港口碼頭、貿易團隊、風險控制,中國則將成為這個穩定的、覆蓋全球的糧食供應網絡下游出口之一。上游的糧食供應能力與國內的港口碼頭、加工物流、品牌渠道相結合,打通了全球糧食產地到中國消費者的糧食通道,也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通過全產業鏈的打造,中糧集團變成一個具有真正的規模實力,包括運營實力、財務實力和競爭力的全球化公司。
全新模式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期間,在中糧我買網上,美國黃色車厘子、澳大利亞牛排、法國紅葡萄酒、北歐三文魚等海外直采食品和國內優質農產品,銷量不斷增加。
“買全球”,早已風生水起。“賣全球”,如今勢頭正勁。
目前,中糧已實現將巴西的豆油銷售到印度,將阿根廷的豆粕銷售到印度尼西亞,把捷克的小麥銷售到英國。寧高寧說,“現在,中糧已變成一家中國人控制的國際化企業,不僅為中國采購糧食,而且可以把南美的糧食賣到歐洲,把黑海地區的糧食賣到亞洲。”
“過去中糧僅僅服務于中國市場,今天的走出去,是價值鏈的延伸,把海外產地采購、物流加工和中國連在一起。其中,有價值的創造,有更多的客戶和消費者,在全球價值鏈上有比較強的定價、競爭能力,品牌影響將更大。這也是中國品牌走向國際的過程。”寧高寧說。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