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選購健康主食?
(1)不要迷信精米白面,選購標準米、標準粉,符合人體健康需要。
(2)餐桌上的主要也應粗細搭配,品種多樣,喜食精白米面的家庭不妨添點粗糧和雜糧。
(3)主食烹調時要防止營養素的流失,大米淘洗次數不宜過多,忌用力搓洗,忌用流水沖洗和熱水淘洗。
(4)煮干飯時忌做“撈飯”,吃面條和餃子時別忘了喝面湯,這樣可以很好地防止主食中營養素的損失。
不吃主食(大米、小麥等五谷)會傷脾胃且會傷肝腎。頭發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主要有賴于腎臟精氣之充衰及肝臟血液的滋養,故“發為血之余”,青壯年時肝氣血充盈,故頭發長得快而光澤榮華,年老體衰則精血多虛弱,毛發亦變白而枯落,此乃新陳代謝之客觀規律。但未老先衰,發脫早白,則主要是肝腎中精血不足所致,中醫術語稱肝腎陰虛,這直接原因是脾胃提供的主食營養不足所造成的。從現代醫學看,糧食富含淀粉、糖類、蛋白質、各種維生素,是人類最基本最主要的營養源,故其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3.什么是糙米?為什么說糙米營養價值比精制大米高?
稻谷由谷殼、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構成。糙米是指脫去谷殼,保留其它各部分的制品;精制大米(即通常所說的大米)是指僅保留胚乳,而將其余部分全部脫去的制品。由于稻谷中除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大部分都集中在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和胚(即通常所說的糠層)中,因此糙米的營養價值明顯優于精制大米。隨著營養科學知識的普及,糙米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并被視為“文明病”的克星,一股食用糙米熱潮正在逐步形成。
大米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根據秈稻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兩種。粳米由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根據粳稻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兩種。糯米由糯性稻谷制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秈糯米由秈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粳糯米由粳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
我國大米質量是根據加工精度、碎米與其中的小碎米、不完善粒、雜質最大限量為定等指標。根據國家標準《大米 GB1354-2009》規定,大米按其加工精度等指標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四個等級。
優質大米:米粒飽滿,潔凈,有光澤,縱溝較淺,掰開米粒其斷面呈半透明白色。聞之有清新氣味,蒸熟后米粒油亮,有嚼勁,氣味噴香。
劣質大米:米粒不充實,瘦小,縱溝較深,無光澤,掰開米粒斷面殘留褐色或灰白色。發霉的米粒多呈綠色、黃色、灰褐色、赤褐色,且光澤差、組織疏松,有霉味或其它異味。吃起來口味淡,粗糙,粘度也小,這也是陳米的特征。
從外觀上看,硬度高、水分低的大米,蛋白質含量高,是可以放心購買的好大米。一般情況下,新米比陳米硬、晚米比早米硬。此外,選購大米時還必須注意觀察黃粒米。米粒發黃主要是由于大米中某些營養成分或是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化學反應,受此影響,大米的香味、食味和口感都很差。
認真觀察米粒的顏色,如果米粒表面呈灰色,或有白道溝紋,這樣的米一定是陳米。如果米粒的硬度低,并伴有異味,則基本可以判定是霉變的大米。
識別以次充好的大米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大米中摻白石。這種作假手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大米的重量。識別方法是:察看大米中的沙礫,原有的沙礫沒有棱角、比較圓潤,而新摻入的沙礫則棱角分明。
(2)好稻米中摻秈米。經過加工的秈米是碎小的米粒,比較容易辨別。識別方法是:抓一把米在手里攤開,如發現其中有碎、小的米粒,則可以判定是摻假的米。
(3)粳米冒充好稻米。作假手法通常是:將綠、白兩種顏色混合后拌人粳米中,使粳米顏色發青,并且表面光潔,形似稻米。識別方法是:沒有上色的粳米顏色發自,用手摸會沾上米糠面;上過色的粳米用手摸會有光滑感,不會粘上米糠面。
在市場上,有些大米是一年前甚至是幾年前收割的稻谷。有沒有識別新米和陳米簡單易行的方法呢?
專家告訴您,新米陳米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別:
1).看硬度:新米要比陳米硬度大——米的硬度越大,蛋白質含量和透明度越高。選購時用牙咬一下,就能分辨出是新米還是陳米。
2).看腹白:新米的腹白應該是乳白或者淡黃色的,而陳米的顏色就會變深,甚至呈現出咖啡色。
3).看黃粒:米粒變黃是由于大米中某些營養成分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或是大米粒中微生物繁殖所引起的。這樣的黃粒米會影響飯的香味和口味。新米顆粒均勻有光澤,米粒表面呈灰粉狀或有白溝紋是陳米,且白溝紋、灰粉越多越陳舊。有霉味、蟲蛀粒的顯然也是陳米。
4).將手插入米袋或米桶中,抽出后觀察手面:有少許白色粉面,輕吹即掉的證明是新米,輕吹不掉且搓之有油泥的為陳米或劣質摻假米。
5).水分和香氣:新米顆粒內的水分比陳谷新碾的大米多,用手使勁撮捏時感覺黏性很強,最新鮮的大米甚至可以捏緊呈一團,而陳米捏不起來如散沙,較生硬。新米聞起來有一股稻谷的清香,陳米則沒有。
速凍面米制品是指以小麥粉、大米、雜糧等糧食為主要原料或同時配以單一或由多種配料組成的肉、蛋、蔬菜、果料、糖、油、調味品為餡料,經成型,熟制或生制,包裝,并經速凍而成的食品。一般市場上常見的速凍小包裝食品如速凍餃子、餛飩、包子、燒賣等都屬于此類食品,它按餡料的原料組成可分為四大類:一是肉類,如速凍鮮肉水餃、小籠包等;二是含肉類,如菜肉水餃、菜肉餛飩等;三是無肉類,如豆沙包、奶黃包等;四是無餡類,如刀切饅頭,麻餅等。
消費者在選購速凍面米制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銷售場所的貯藏條件。速凍面米制品一般要求在-18℃以下的冷藏庫內貯藏。若銷售商貯存條件達不到要求,即使某些產品還在保質期內,但是因為溫度的影響,內部質量是無法保證的,消費者購買回家食用后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麻煩。
第二,看產品外包裝。首先要選擇包裝材料好,包裝完整,印刷清晰的產品;其次外包裝應標明:產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制造商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條件、食用方法、產品標準號、生制或熟制、餡料含量占凈含量的配比等。如果外包裝上無準產證號,則不能銷售,消費者應盡量避免購買。另外,產品的保質期也是很重要,在購買時要盡量挑選新鮮的、生產日期近一點的產品,不要買超保質期的速凍面米制品。
第三,看產品外觀。消費者購買時可以取一包用手輕按產品,看該產品是否具有應有的外觀形態、色澤等。如果發現產品變形、破損、軟塌、變色、表面發粘甚至粘為一團,包裝內有不應有的雜質等都不應購買。消費者應購買外觀一切正常、包裝完好的速凍面米制品,不要一時貪圖便宜,而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
最后,提醒大家,速凍面米制品在買回家后,也一定要嚴格按照包裝上標明的貯存條件來保存,注意保質期。速凍面米制品因為生產工藝關系,風味、口味一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及損失,消費者在購買回家后,短期內應盡快食用,不要貯存過久。
一是“看”:看包裝上是否標明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等級、產品標準號等內容,盡量選用標明不加增白劑的面粉。看包裝封口線是否有拆開重復使用的跡象,若有則為假冒產品;看面粉顏色,面粉的自然色澤為乳白色或略帶微黃色,若顏色純白或灰白,則為過量使用增白劑所致。應選擇色澤為乳白或淡黃色,粒度適中,麩星少的面粉。
二是“聞”:正常的面粉具有麥香味。若有異味或霉味,則為增白劑添加過量,或面粉超過保質期,或遭到外部環境污染,已變質。
三是“選”:要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相應品種的面粉。制作面條、饅頭、餃子等要選擇面筋含量較高,有一定延展性、色澤好的面粉;制作糕點、餅干則選用面筋含量較低的面粉。面粉應保存在避光通風、陰涼干燥處,潮濕和高溫都會使面粉變質,面粉在適當的貯藏條件下可保存一年,保存不當會出現變質、生蟲等現象。在面袋中放入花椒包可防止生蟲。
優質面條特征為不粘鍋、不渾湯、不碎條,鑒別方法如下:
(1)外表:好掛面包裝緊,兩端整齊,豎提起來不掉碎條;
(2)聞味:抽出幾根面條,或在面條的一端用鼻子聞一下,如有芳香的小麥面粉味,而無霉味或酸味、異味,就說明是好掛面。
(3)試筋力:上好的面,用手捏著一根面條的兩端,輕輕彎曲,其彎度達到5㎝以上。
根據1962年FAO/WHO食品委員會(CAC)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調整、處理、包裝、運輸、保管中,為達到技術目的而添加的物質。食品添加劑作為輔助成份可直接或間接成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響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并不以改善食品營養為目的的物質。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的產物。2008年6月我國實施的GB2760-2008《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將食品添 加劑分為22類,共1812種,其中包括添加劑290種,香料1528種,加工助劑149種,還有膠姆糖基礎劑55種。絕大多數添加劑,都是在國際上廣泛使用之后,才引入中國的。
常用的食品添加劑:
保鮮劑(防腐劑)——常用的有苯甲酸鈉、山梨酸鉀、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醬、蜜餞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劑——與防腐劑類似,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常用的有維C、異維C等。
著色劑——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紅、莧菜紅、檸檬黃、靛藍等。它可改變食品的外觀,使其增強食欲。
增稠劑和穩定劑——可以改善或穩定冷飲食品的物理性狀,使食品外觀潤滑細膩。它們使冰淇淋等冷凍食品長期保持柔軟、疏松的組織結構。
增味劑(甜味劑和酸味劑)——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有糖精鈉、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部分飲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劑來調節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乳酸等。
乳化劑——加入到食品中促進油水體系均勻化的一類物質。
膨松劑——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劑,可促使糖體產生二氧化碳,從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劑有碳酸氫納、碳酸氫銨、復合膨松劑等。
食用酶制劑——從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質。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過程和提高食品產品質量。
(1)食品添加劑的有益作用
A.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敗壞變質
防腐劑可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變質,延長食品的保存期;抗氧化劑可阻止或推遲食品的氧化變質,提高食品的穩定性和耐藏性。
B.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
食品的感官功能是食品的重要功能。食品的色、香、味、形、體態等是衡量食品質量的重要指標。食品加工后會出現褪色、變色、風味和質地的改變。適當使用著色劑、護色劑、漂白劑、香料、乳化劑和增稠劑,可明顯提高食品的感官質量,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C.保持或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
食品加工時適當地添加某些屬于天然營養素范圍的食品營養強化劑,可大大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促進營養平衡,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D.增加食品的品質和方便性
目前,市場上已擁有多達2萬種以上的食品供消費者選擇。盡管些食品的生產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包裝形式,但它們大多是由具有防腐、抗氧化、乳化、增稠、著色、增香、調味等不同功能食品添加劑配合使用的結果。這些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應,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
E.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適應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劑、助濾劑、穩定和凝固劑等,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例如,當使用葡萄糖-δ-內酯作為豆腐凝固劑時,有利于豆腐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2)食品添加劑的利弊權衡
食品添加劑只有正確科學而規范的使用才是安全的,在長期的實踐中,在應用中權衡利弊。如:亞硝酸鈉被作為肉類制品的添加劑應用,其優點是,可以使肉類制品呈現美好、鮮艷的亮紅色(護色作用);可抑制多種厭氧性芽孢菌,增進肉制品風味。但其缺點是,本身具有較大毒性。迄今為止尚未找到能夠替代亞硝酸鹽的新產品。原因是,雖然可以找到替代品,如紅曲色素,但對于如何防止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生長仍是一大問題,而一旦發生肉毒中毒則有可能給人類帶來生命危險。權衡食品添加劑的利弊后,只有嚴格控制食品添加劑使用范圍、使用量和殘留量的前提下,正確引導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加強對食品添加劑使用和食品安全的監管,完善的審批程序和監督機制,才是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棉籽油是將棉籽榨制而得的食用油,為世界八大植物油之一。上乘的棉籽油色澤淡黃透明,味道純正清香,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其中亞油酸的含量為40%~45%,對人體具有保健抗衰、防病益壽的作用。因此,棉籽油深受各界人士的歡迎,在我國居食用油的地二位。
由于棉籽中含有對人體有毒的棉酚,粗制棉籽油,由于未除棉酚色素,遇氧后極易使油氧化成紅棕色或深棕色,甚至變成棕黑色。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顏色越來越深,并可形成黑色湖狀物。這種油味不正,嘗之發苦,不能食用。如果經常食用粗制的棉籽油,就會引起慢性中毒,這種中毒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人的生育功能障礙。所以,在購買棉籽油時,應該注意,選擇精制的棉籽油。
食用植物油,簡稱食用油。它包括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茶油等。因在儲存過程中食油容易發生酸化,其酸化程度與儲存時間有關,儲存時間越長,酸化就越嚴重,且食油在儲存時還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并逐漸失去食油的特有香味而變得酸澀。人若食用了儲存過久的食油,常可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所以食用油不可儲存過久。
那么,食油儲存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呢?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儲存一年以內的食用植物油一般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對人體無害,而超過一年者,則多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故食油儲存期應以一年為限。
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感官鑒別方法:看、聞、嘗三個方面。
一看:看標簽。標簽上通常能直接看到食用油的品種、加工工藝、等級、生產日期和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等。看外觀。環境溫度20℃以上時,食用植物油的外觀是清晰透明、不混濁、無沉淀、無懸浮物。環境溫度20℃以下時,部分食用植物油的外觀是清晰透明、不混濁、無沉淀、無懸浮物(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等)。部分食用植物油的外觀有部分沉淀、有懸浮物(花生油、棉籽油等),這都是正常的。
二聞:打開油桶(瓶)后,各種油脂的獨特氣味即可聞到。也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磨擦,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有質量問題。
三嘗:用干凈的筷子或玻璃棒,取一兩滴油,滴在舌前部分仔細品嘗其味道。
油脂是脂肪酸甘油三酯。由于構成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碳鏈長短不一,其形成結晶的溫度不同,晶體需要漸進過程形成,會呈現出幾種不同的形態,如白色絮狀物、不透明糊狀、白色沉淀、白色結晶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物理現象。
有些消費者擔心結凍的油脂品質不佳,其實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隨著溫度的變化,任何食用油都會發生程度不一的結凍現象,這是食用油本身的物理特性。結晶狀態與食用油的運輸、儲藏等條件有關(如:北方的冬天氣溫寒冷,裝在貨車靠外圍的食用油就比較容易結凍、放在朝北廚房里的食用油也比較容易結凍),也與油脂的品種有關。食用油結凍絲毫不會影響其口感和品質。為了便于使用,建議冬天消費者最好將食用植物油放在20℃的環境下。
在我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已經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殺手。專家指出,“三高”疾病與脂肪和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有關。
所以, “三高”人群每日一定要控制食用油的攝入量,同時要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油茶籽油等,由于各種植物油的結構和營養成分不同,長期食用單一的植物油并不利于健康,定期更換食用油種類不僅能使營養更為均衡,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出發,不同品種換著吃才是科學合理的方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選用植物油做菜。不過,關于植物油,人們還有一些認識誤區:
誤區一:橄欖油最貴,所以營養價值也最高
橄欖油有很多好處,比如,它可以軟化血管,對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還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預防癌癥和老年失憶癥等。盡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欖油,因為每一種植物油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此,最好的選擇是各種油換著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它們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改善皮膚狀況,加速胃潰瘍的痊愈,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是大腦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原料。
誤區二:精煉才是植物油質量的保證
提煉(包括精煉和脫臭)過程可以去掉植物難聞的氣味,還能去掉由于保存不當而進入種子中的有毒物質。但是在去除這些雜質的同時,許多維生素等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也隨之失去了。實際上精煉油對生產廠家更有好處,因為它們不易氧化,也就是說可以保存得更好、更久。而且,提煉后的殘渣對于廠家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比如他們可以把從油中過濾出來的某些物質賣給糖果點心工廠用作抗氧化劑等等。
誤區三:永遠告別動物油
人們認為吃動物油易引發冠心病、肥胖癥等,因而青睞植物油,其實這很片面。動物油(魚油除外)含飽和性脂肪酸,易導致動脈硬化,但它又含有對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顱內動脈營養與結構、抗高血壓和預防腦中風的作用。
正確的吃法是植物油、動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動植物油混吃還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對防止動脈硬化有利。所以用動物油1份、植物油2份制成混合油食用,可以取長補短。
誤區四:標有“不含膽固醇”字樣的油才是好油
在精煉植物油的過程中,膽固醇不可能從油脂中被去掉。但是,在植物油中,膽固醇的含量與豬油和黃油相比,其數值還是很低的,要知道動物油的膽固醇含量大概是植物油的10~25倍左右。但即使這樣,也不能說植物油中根本就“不含膽固醇”。
一定要根據自己家庭人口和消費量選擇食用植物油的包裝量,如:三口之家每天消費100毫升食用植物油,建議選擇不要超過1500毫升左右包裝量的產品。因為產品的保質期限是以包裝容器的瓶口或桶口處封閉嚴實不泄漏、避光為前提的,當包裝打開以后,因接觸空氣產生氧化變質,使保質期縮短。普通消費者在家里是無法判定油脂品質的,為了保證食用時的安全,建議盡量選擇小包裝油品。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