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健誤導。本產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有助保護關節健康”……諸如此類的營養宣傳不僅模糊而且誤導消費者。美國《營養教育與行為》雜志刊登一項研究發現,“營養營銷”策略在高飽和脂肪、高鈉和高鹽食品(特別是兒童食品)中較為常見。
3.“高纖維”謊言。美國一項調查發現,66%的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會關注“高纖維”字樣。然而,加工食品中的麥芽糖糊精等提純纖維,完全不具備來自全谷食物、水果和蔬菜中纖維的保健功效。其他虛假纖維包括:“燕麥纖維”、“小麥纖維”和“燕麥皮纖維”等。
4.打“全谷食物”牌。食品包裝上有“由全谷食物制成”字樣,并不能保證該食品的主要原料為全谷食物。消費者應關注成分表首位是否有“全麥”、“全谷物”字樣。
5.為食品起個好名字。食品公司往往會給其不健康的食物起個看上去健康的名字。比如名字為“維生素水”的飲料,其實含有極少的維生素。“想瘦”營養棒、“聰明”爆米花等名字好聽,實則并不健康。
6.小包裝銷售。小包裝(小份)可使脂肪和糖等不健康成分看上去并非那么嚴重。比如,一份15盎司的湯汁罐頭含鈉960毫克。根據美國農業部標準,其鈉含量為“不健康”。而如果采用小包裝,一分為二,標簽上每份含鈉480毫克,即被列為健康食品。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