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分析,上述觀點包含這么幾層含意:一是世界糧食供應是有保障的,中國可以從國際上買到所需要的糧食;二是中國生產糧食是不經濟的;三是國際糧食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糧食就是普通商品;四是中國糧食大量走私進口是因為關稅太高,中國應降低關稅,增加進口,減少糧食生產。
事實上,這種觀點早已有之。
2012年后隨著國內糧價全面超過國際糧價,中國應該降低關稅、多進口糧食、減少國內糧食生產的論調就不絕于耳。
這些觀點貌似正確,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推敲。既不符合我國的國情,也不符合世界糧情。若是輕信了這種觀點,那就上了某些人的當。
世界糧食供應真的充足嗎?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5年預估,2014年世界谷物產量為創紀錄的25.56億噸,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億噸增加5億多噸,其中中國增產糧食超過1.6億噸。2014/2015銷售年度全球谷物貿易量預計為3.54億噸。
該組織在今年5月27日的年度報告中稱,全球饑餓人口首次下降至8億以下,比上世紀90年代初減少2.16億。雖然全球在擺脫饑餓問題上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仍有1/4的人口得不到足夠食物。
可見,雖然2014年世界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但仍有近8億人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如果沒有中國增產1.6億噸糧食,那么全球饑餓人口將達到10億以上。說明世界糧食供應仍不充足,中國糧食問題依賴世界是不現實的,必須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從我國的主食大米看就更明顯了。根據FAO預計,2014/2015年度全球大米貿易僅為4130萬噸,而我國一年的大米需求約為1.4億噸。全球大米貿易量不足國內大米需求的1/3,根本無法滿足中國對大米的需求。
更何況,目前糧食生產依然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境地,中國這樣,外國亦然。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影響,世界曾多次發生糧食危機,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當時,全球糧食儲備一度降至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只夠維持53天,遠低于2007年初169天的水平。如果中國不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單純依靠國際市場,關鍵時刻是無法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
國際糧價一直這樣低迷嗎?
由于糧食不僅僅是商品,而且具有金融屬性。受災害天氣和人為因素影響,國際糧價不僅大部分時間高于國內,且經常出現波動,其波動幅度遠遠大于國內。
如2008年上半年,國際糧價出現飆漲,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大米出口價格由2008年3月27日的380美元/噸(曼谷離岸價)漲到5月初的1000美元/噸,短短1個多月時間漲了620美元/噸,漲幅達1.63倍。2010年6月下旬至8月2日,受災害天氣影響,歐洲小麥期貨價格暴漲近50%。
2012年,由于美國等地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導致糧食減產,國際糧價瘋狂上漲。到2012年7月20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玉米及小麥三大谷物期貨價格出現連續5周大漲,在短短1個多月時間里,國際玉米、小麥價格累計漲幅超過45%。
雖然2008年我國糧食仍處于供求偏緊狀態,但我們采取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糧食安全戰略,與國際糧價聯動不太緊密,因此國內糧價上漲總體較為溫和。2008年國際大米價格暴漲時,國內大米價格漲幅只有15%左右,漲幅遠小于國際市場。
2008年初國際大米價格與國內還基本持平,4月份后國際大米價格已高出國內大米1倍多,大米走私出口也開始猖厥。按照上述觀點,此時我國是大量進口糧食滿足國內需要,為國際糧價上漲再添一把火呢?還是讓糧食走私大行其道,使國內本就供應偏緊的糧食更緊呢?事實上,當時主要產米國因國內供應偏緊已開始限制出口,根本買不到大米。
中國糧食生產不經濟嗎?
2012年以來,由于國際糧價持續低迷,而國內糧食最低收購價則穩步提高,國內糧價逐步高于國際市場,糧食競爭力開始喪失。中國糧食生產不經濟、理應進口更多廉價糧食的論調開始泛濫,但實際上,國際糧價低于國內糧價只是暫時現象。
綜觀國內外糧價走勢,遠的不說,本世紀以來,大部分時間國際糧價均高于國內。只是近幾年,因全球都十分注重糧食生產,科技進步較快,糧食生產取得較大的發展,2014年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供求關系得到較大改善。加上國際經濟低迷,油價和大宗商品暴跌,生物燃料發展受到打擊,導致國際糧價陷入低迷。
一旦全球經濟形勢好轉或自然災害重發生,國際糧價的金融屬性又將會助推其再現強勢特征。因此,中國糧食生產不經濟也只是暫時現象,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能因為短時間國際糧價較低就隨意調整。
中國大量進口糧食劃算嗎?
由于世界糧食供應并不充足,加上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影響,年度與地區間供應極不平衡,波動也較劇烈。目前國際糧價暫時較低,若中國放棄獨立自主的糧食安全戰略,大量從國際上進口糧食,是不是很劃算呢?其實未必。我國是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一旦中國大量進口糧食,世界糧食供求關系很可能就會逆轉。以大米為例,近幾年國際大米貿易量在4000萬噸左右,2014年我國大米需求量為1.4億噸左右,大米進口量為258萬噸(海關數字)。如果大米進口占比達到國內消費的一成,則需要進口1400萬噸,將占國際大米貿易的1/3還多。
國際市場一下子去哪里組織這么多貨源?屆時國際大米價格很可能出現暴漲,更不要說進口更多的糧食了。如果真是這樣,必將會招來國際社會的一片指責,說是中國因素抬高了糧價。因為在2008年糧價暴漲時,國際社會就指責印度和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推高了糧價。大量進口糧食,不僅經濟上不一定合算,政治上也將丟分,可謂雙輸。
中國的糧食關稅水平很高嗎?
我國“入世”時農業僅保留了極低的關稅(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數量巨大的關稅配額(三大主糧配額數量超過2200萬噸,約占2013年全球谷物貿易量的8%),且配額外關稅最高也只有65%。中國實際上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而很多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糧食生產,仍在實施配額管理,配額外關稅都比中國高得多,歐美日韓都超過400%。
韓國大米可以100%自給,按照規定,韓國仍需每年進口至少40.87萬噸大米,關稅為5%(中國為1%),高于這個數量的進口大米將面臨513%的關稅(中國僅為65%)。
日本是一個糧食自給率較低的國家,為了保護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大米,自1999年4月起,日本將大米進口關稅定為351.17日元/公斤(相當于近400%的稅率),此后雖然每年下調2.5%,但超額關稅仍然存在,進口大米則完全喪失優勢。
靠市場真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糧食雖然是商品,但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關乎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因為糧食不是陽光,不是蠟燭,它是必需品,一天不吃就餓得慌。當糧食因供應緊張而價格上漲時,其需求有時并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因價格上漲,加劇糧食緊張態勢,刺激需求增加。
我國歷次糧價上漲出現的搶購潮就是明證。說明市場有時也會“失靈”,也存在缺陷。由于糧食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市場,其產量也不像工業品那樣可以無限增加。因此,純粹依靠市場調節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糧食問題的。
糧食問題純屬經濟問題嗎?
顯然不是,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由于政治干預,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出的情況。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主流,但局部的戰爭、威脅仍沒有消除,某個階段還會惡化。
本世紀以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伊朗核危機等輪番上演,制裁也是如影隨形。
如伊朗曾被西方國家制裁了很多年,哪怕石油價格漲到每桶100多美元也不能賣,急需的糧食等食品則很難進口,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社會動蕩不安。其它曾遭受制裁的國家還有伊拉克、朝鮮、利比亞、古巴等。
如果以為只有小國才遭受制裁那就錯了。2014年,因克里米亞爭端,俄羅斯也被美歐日等列入制裁范圍。
可見,只要某些國家認為利益受損,就會打著公平正義的幌子,實則是雙重標準進行干涉。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不斷壯大,已經或正在觸動某些國家的神經。
他們正在并仍將在我國的周邊挑事。雖然我國一再克制,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釣魚島之爭、南海爭端等在某些國家的蓄意支持下仍在發展,難保有一天不會出現意外。到那時,誰能保證中國一定能從國際上買到足夠的糧食。恐怕到時不僅沒有人再說中國理應進口更多的糧食,恐怕第一個出來反對賣糧給中國的就是他們。
目前中國糧食進口少還是多?
當然,我國的糧食政策也有很多不足,特別是糧食最低收購價連年提高,導致近幾年來國內糧食產量、進口、庫存“三高”現象突出。但從保護農民利益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國家戰略高度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總體上是利大于弊的。
且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所帶來的弊端,2014年已經開始在東北大豆、新疆棉花進行目標價格試點,待取得經驗后,玉米、油菜籽也將擇機試行目標價格。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甚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處于發展中的大國。
從保護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角度看,目前中國糧食進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2014年我國進口谷物1952萬噸,進口薯類867萬噸,進口大豆7140萬噸,若將541萬噸玉米酒糟作為玉米制品納入糧食范疇,去年糧食進口總量達1.06億噸,占當年國內糧食生產的17%以上。若加上走私進口的糧食,國內三大主糧的進口量有逐漸逼近和突破“適度”進口的范圍,已經超過“入世”時規定的2200萬噸配額水平。
中國到底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由于國內糧食連續增產,大量的糧食進口,已從余缺調劑變成了一種負擔。不僅加大了國內糧食的供應壓力,增加了財政負擔,且不斷沖擊國內糧食市場,影響農戶收益,進而對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構成威脅。
而糧食生產能力一旦遭受較大的破壞,短期內是很難修復的。1998年我國糧食生產首次邁上5億噸大關。但此后,國內糧食生產有所放松,2003年一度下降至4.3億噸,直到2008年才超過1998年的水平,其間整整用了10年。
要求中國進口更多糧食,放棄獨立自主的糧食安全戰略,要么是對歷史的健忘,要么是無知,要么是別有用心。作為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定力,積極貫徹落實“以我為主、自力更生,適當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不斷強化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貢獻。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