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征稅的政策視角
8月10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對化肥恢復征收增值稅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自2015年9月1日起,對納稅人銷售和進口的化肥,統一按13%稅率征收增值稅,原有的增值稅免稅和先征后返政策相應停止執行。
記者注意到,自1994年以來,國家對國內生產流通和進口的部分化肥品種一直實行免征或者先征后返增值稅等優惠政策,在保障化肥供應、穩定農資價格、支持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從政策執行情況看,農民和企業實際受益不大,還帶來了重復征稅和政策不統一等問題,特別是化肥產能過剩和過度施用問題日益突出,要求取消化肥增值稅優惠政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部分化肥生產企業也建議盡快恢復征稅。為了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于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盡快減下來的要求,解決政策執行中現的問題,有必要適時停止執行化肥增值稅優惠政策。
化解化肥產業產能過剩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研究員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通知》的公布對于解決我國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他告訴記者,我國的化肥產業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建設高峰后,國內氮肥生產行業產能出現了過剩。據測算,我國目前氮肥(折純)生產過剩約1500萬噸。磷肥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磷酸一銨與磷酸二銨的生產技術已經基本過關,磷銨(磷酸一銨與磷酸二銨)在磷肥里面占70%左右的規模。磷肥行業產能也出現了過剩,過剩規模大約在200萬至300萬噸。可見,我國的氮肥與磷肥都是產能過剩產業。
據了解,隨著我國近年來化肥工業的完善,除鉀肥以外,整體的化肥進口量很少。白由路說,我國磷礦石中重金屬含量比國外低,國產磷銨已經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產品,過剩的產能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加以消化。
但我國有一半以上的鉀肥需要進口。目前,我國鉀肥產能為300—400萬噸/年,至少有400萬噸以上需要進口,而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氯化鉀和硫酸鉀。由于鉀肥是復合肥的主要原料,鉀肥進口增值稅稅率的調整,復合肥價格也會相應上漲。“該政策的出臺對我國整體化肥行業產生影響不大,由于氮肥磷肥的產能均處于過剩狀態,增值稅調整對復合肥行業的影響可以從化肥行業的整體利潤中消化,鉀肥的上漲空間并不大。”白由路說。
政策調整后鉀肥行業受益較大
白由路認為,化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施用化肥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二是生產化肥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鉀肥進口量大,此次國家對化肥恢復征收增值稅,鉀肥行業受益較大。據了解,當前我國鉀肥產能沒有過剩,主要受資源量的控制。國外鉀肥價格提高了,國內鉀肥也會相應提高,對鉀肥行業會有利好。
由于我國從來沒有批量進口過有機肥,此次增值稅調整對有機肥幾乎沒有影響。據了解,有機肥在我國分成商品有機肥和自給自足有機肥。上世紀50年代,我國大量使用有機肥,是因為我國化肥供應不足。隨著化肥工業的發展壯大,化學肥料提供給農作物的養分比例占90%,有機肥提供養分的功能則微乎其微。我國商品有機肥生產規模一年僅1000萬噸。
調結構,保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
我國是人口大國,必須保障糧食安全。化肥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戰略物資。據測算,我國糧食生產對肥料的依賴度達50%左右。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農業生產對化肥的依賴,是當前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亟需解決的問題。
“《通知》從某種程度上支持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白由路說,以標準化養殖小區生產的有機肥為例,盡管有機肥提供給農作物所需的供養分作用很小,但其清潔、改善土壤、補充復合肥營養功能的作用不容小覷。從環保角度,農民自制自用有機肥,形成種植/養殖一體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事實上,化肥是高耗能、高資源消耗型產業。“以往我們一直認為,要減少化肥出口,鼓勵進口,因為進口化肥就等于進口能源。”白由路說,從保護生態環境角度看,國家提高化肥進口關稅,化肥生產廠家就不愿意過多進口了。這樣的話,國內過多的產能也就得到了釋放。
在化肥生產中二次加工比例過大的問題十分突出。例如,生產尿素的廠家只生產尿素,生產磷銨的廠家只生產磷銨。這些廠家再把這些原料賣給復合肥廠,不但增加了無效運輸成本,還提高了能耗。因此,要延長基礎肥料的產業鏈,企業可以一部分生產尿素,一部分生產復合肥。對于那些完全沒有資源的二次加工企業,國家應適當限制其發展。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京廣鐵路以東的地區,恐怕要限制化肥生產了。白由路建言,化肥生產應該向資源集中地和能源集中地靠攏。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