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建設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各地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很快建立了放心糧油配送中心、連鎖店,但是,運行并不流暢。有些得到補貼的配送中心、連鎖店并沒有,或者很少經營糧油,轉而從事副食品,甚至從事與糧油經營不相干的業務。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配送中心、連鎖店缺乏維持運營的基本保障機制。
在市場化體系下運營的放心糧油市場體系,既要遵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又要有保證所銷售糧油的糧油讓消費者放心,還要有維持發展的經濟保障基礎。
遵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要求放心糧油配送中心、連鎖店所經營的糧油與社會上其他糧油平起平坐,處于一樣的競爭平臺。從表面上看,是公平競爭;從深層次看,放心糧油配送中心、連鎖店有著更多的限制條件。
承擔著讓消費者吃放心糧油任務的放心糧油配送中心、連鎖店,與社會上其他糧油經營者不同。首先,其進貨渠道必須是各級糧食行業協會認定的放心糧油企業生產的產品,而不像社會上其他糧油經營者一樣,可以隨意進貨;其次,其經營手續必須完備,進貨、銷售必須要有正規的稅務發票,繳納稅收,比社會上其他經營者增加成本;再次,出于對消費者的高度負責,政府相關部門對放心糧油配送中心、連鎖店檢查的頻次高,要求嚴,經營中不能有絲毫馬虎。
放心糧油市場體系,作為政府的民心工程,老百姓的放心糧油消費工程,承擔著保障人民糧油消費安全的重任。作為公共產品,政府在硬件建設上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在后續持續發展上給予適度的政策優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穩步發展、長期發展的目標。
我們說給予放心糧油市場體系永續發展政策,并不是讓地方政府增加財政開支而另起爐灶。
在我國各級人民政府中穩定糧食市場的多項政策中,其中就有地方儲備糧政策。
地方儲備糧是地方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所建立的長期糧食儲備。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按照非農業人口計算,糧食產區要有3個月、銷區要有6個月的儲備糧。這些戰略儲備糧,非緊急情況不得動用。承擔儲備任務的企業,按照規定定期輪換,保持數量準確,品質良好,需要時調得出,用得上。
數量可觀的地方儲備糧,是我國糧食儲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特殊戰略物資。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旋律的格局下,可以更好的發揮地方儲備糧的功能。最可行的,就是與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建設有機結合。結合的方式,就是從地方戰略儲備糧中,拿出一小部分,可按照地方非農業及正常流動人口每人2斤的數量,作為商業成品儲備糧。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與儲備糧的應急功能保持一致。“應急”,是儲備糧的基本功能之一。我國一般的儲備糧,主要是原糧。一旦到急需的時候,就要緊急組織生產,往往欲速則不達。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已經被賦予了糧油的應急職責,其覆蓋城鄉的網點,是理想的糧油應急平臺。一部分儲備糧作為商業成品糧給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平時可以作為周轉糧運轉,特殊時期作為應急糧食使用,一舉多得。
為放心糧油市場體系提供了基本保障。有了商業儲備成品糧,放心糧油市場體系,既可以享受到地方糧食貸款全額貼息及保管費用補貼,又可以增加周轉的糧源。相比單純的儲備成品糧,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具有更大的優勢。成品糧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可能長期儲存。一般情況下,尤其是夏季,大米、面粉都不能超過三個月。而放心糧油市場體系要經常性銷售成品糧,可以不停的進貨,不停的銷售。既保持了必要的庫存,加速了成品糧輪出,減少了損失,又為消費者提供新鮮的糧食。
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儲備糧的社會效益。保持必要的糧食儲備,是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在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多年豐收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最優的儲備糧配置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是值得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糧食作為萬千生物的一種,也有其生命的周期。儲存的糧食,比如稻谷2-3年、小麥3-4年,就要進行輪換。否則,就進入陳化周期,保管條件好的,可以作為口糧食用;保管條件差的,就成為陳化糧,只能作為飼料使用。使用價值的大大降低,無形中加大了財政支出。
保持儲備糧的新鮮度,選擇適合較長期能夠儲存的品種、適時適度輪換、采用新的綠色儲糧技術,是基本的方法。除此之外,選擇科學的使用方法,也是發揮其最大社會效益有效途徑。將一部分儲備糧作為商業成品儲備糧,不但保持了儲備糧的性質不變,功能不變,也大為提高了儲備糧的使用價值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