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總量仍處近年高位
據統計,截至8月15日,河南、江蘇等9個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收購新產小麥5529萬噸,收購量占產量44.73%。截至8月15日國內小麥主產區托市收購數量1787萬噸,同比減少742萬噸,降幅29.34%。
上年因麥價上漲導致托市收購時間相對較短,今年因麥價持續圍繞托市價波動,導致托市收購周期明顯拉長,托市收購數量逐步向上年靠攏。
從近幾期主產區小麥托市收購進度來看,7月5日-15日新增托市量303.8萬噸,7月16日-25日新增 184.7萬噸,7月26日-8月5日新增155.8萬噸,8月6日-15日新增81.7萬噸。
新增收購量呈現明顯放緩態勢,這對小麥上漲行情的啟動帶來明顯抑制。主產區新麥收購進度雖同比偏慢,但自2006年以來收購進度僅次于上年。
穩中偏弱壓縮貿易空間
自主產區新麥上市以來,階段性行情機會消失,新麥市場行情整體呈現持續偏弱態勢運行,用糧企業基本采取以產定購,庫存保有量低于往年。糧庫、糧食貿易商除了托市收購質量管控嚴格外,市場貿易采取以銷定購,控制風險。
上年因托市力度階段性增長迅猛,加之整體收購力度大,飼用小麥自7月下旬的規模使用,導致流通市場糧源偏緊,購銷心理發生逆轉,持糧主體銷售力度減弱,用糧主體采購力度加大,麥價迎來階段性行情。而今年上述因素的消失,使得麥價階段性上漲機會將明顯推遲。 截至8月底,江蘇新沂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為2360元/噸,環比持平,同比下跌60元/噸;安徽蚌埠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2360元/噸,環比持平,同比下跌60元/噸;山東濟南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2400元/噸,環比下跌40元/噸,同比下跌200元/噸;河北石家莊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2420元/噸,環比下跌20元/噸,同比下跌200元/噸;河南鄭州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2420元/噸,環比下跌20元/噸,同比下跌120元/噸。
國家臨儲有效供給下降
由于新麥市場價格持續低于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國家臨儲小麥成交持續萎縮。雖然目前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數量較上年同期高1550萬-1650萬噸,但因價格制約,上年新麥收購價普遍高于臨儲小麥拍賣價,其有效供給明顯不如上年同期。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5年6月初以來,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每周糧源投放量保持在120萬噸水平。截至8月底,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共舉辦小麥拍賣13場,累計投放糧源1521.6981萬噸,實際成交數量29.4075萬噸,平均成交率1.93%,周度成交均價處于2469-2500元/噸。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每周糧源投放量保持在50萬噸水平,累計投放糧源661.5149萬噸,實際成交數量138.7627萬噸,平均成交率20.98%,周度成交均價處于2293-2367元/噸。麥市階段性上漲機會遲緩
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7月國內小麥粉產量為1213.9435萬噸,相比之下,6月為1253.5194萬噸。
目前距離主產區小麥托市收購結束僅有1個月時間,在市場價低于托市價的格局下,后期隨著托市收購執行期的結束,市場流通糧源供需格局將成為影響麥價走勢的關鍵。
隨著時間的推移,流通市場糧源數量持續下降,以及采購需求回暖,將使規模化采購難度日趨增加。
由于新小麥較國家臨儲小麥具有價格優勢,在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不明顯下調的情況下,這意味著2014年國家臨儲小麥及新收購托市麥一段時間內難以流向市場,這將加快流通市場糧源的消耗。
一旦用糧主體新麥難以采購,為保持糧源加工供給,糧源供給渠道將重新逐步轉向臨儲小麥拍賣市場,市場價格或將與臨儲小麥采購成本接軌,國家臨儲小麥回暖或將成為流通市場匱乏難采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