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吉林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等農作物正值產量形成關鍵時期。據省氣象臺近期天氣預報,未來一周(8月31日至9月6日),全省平均氣溫為17.0℃左右,比常年同期18.4℃偏低, 9月4日前后有冷空氣活動,氣溫下降。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0毫米左右,比常年同期15.9毫米稍少。加之,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吉林省初霜凍提前危害的風險很大。為有效減輕低溫、早霜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確保農作物安全成熟,全力奪取秋糧豐收,省農技推廣部門發布《吉林省農作物促早熟防早霜保秋糧技術指導意見》,建議各地把促早熟防早霜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做到秋糧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
因地制宜防止倒伏
目前,距農作物收獲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對于其生育后期可能遭遇的風災等造成作物倒伏的自然災害,要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減少產量損失。玉米:根據其倒伏程度,分類管理。一是對于倒伏較輕(莖與地面夾角大于45°)的玉米,一般不用采取扶直措施,讓其隨著生長自然直立起來。二是對于倒伏嚴重,特別是匍匐的玉米,應及時進行人工扶直,即將相臨兩壟的3-4株玉米捆綁在一起,捆綁松緊度要適宜,并在根部培土踩實,或用玉米秸稈綁成支架將玉米果穗支離地面;三是對于莖折斷的玉米,要盡快把折斷植株清除出田間以免腐爛影響正常植株生長。水稻:生育后期倒伏嚴重的將3~5穴綁在一起,扶起倒伏株,如果靠近根處折損,硬將其扶起反而會加重傷害,只需將稻穗抬起放到相鄰稻株上即可。
采取措施促進早熟
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于貪青晚熟的農作物,積極采取促進作物安全成熟的綜合措施,加快其生育進程。玉米生長后期可通過放秋壟、拔大草等措施,減少對水分的競爭;通過割空株、打底葉、站稈扒皮晾曬等方法,提高通風透光能力,減輕病害侵染,減少養分消耗,促進灌漿。站稈扒皮適宜時間為中熟品種在玉米抽絲45-50天、中晚熟品種為50-55天開始站稈扒皮;對水稻、大豆生育后期可適當噴施經農技推廣部門多年試驗、示范,促熟效果較好的含有“磷酸二氫鉀”或“云苔素內酯”類生長調節劑的葉面肥,迅速補充養分,增強植株抗寒性,促進作物安全成熟;對部分貪青晚熟的水稻,突出搞好水層管理,保持田間濕潤,減緩降溫速度。
多措并舉防范早霜
根據省氣象臺未來一周天氣趨勢顯示,9月4日前后有冷空氣活動,全省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各地應根據當地最低氣溫和日平均氣溫,準確預測早霜發生的區域和影響程度。對于可能發生的早霜等低溫冷害,可采取熏煙防霜等技術措施,即抓住重點時段,在上風口放置谷殼、秸稈、雜草、鋸末等,待零度以下冷空氣到達前點燃熏蒸,或于田間向北面設置防風障等措施,提高局部環境的溫度,減少低溫霜凍危害。
適時收獲確保豐收
農作物提倡適時晚收。一旦發生低溫冷害,要適時延遲收獲,適當延長作物后熟生長時間,充分發揮根莖儲存養分向籽粒傳送的作用,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玉米生理成熟后7-10天為最佳收獲期,最好待苞葉干枯、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時進行機械收獲;大豆待葉片全部脫落,莖桿干枯,籽粒呈本品種色澤,含水量低于18%時,應進行機械或人工收獲。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