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滬郊面上稻田里的水稻正綠油油的,但在老來青專業合作社1000余畝種植基地內,已是金燦燦一片。據介紹,受前期涼夏影響,水稻積溫不夠,所以今年老來青大米成熟時間相比去年延后了2天,但畝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約在525公斤。作為滬上“老字號”本地大米,老來青相比常規稻米提早月余上市,讓市民搶在中秋、國慶前嘗新米,彌補了九月新米空缺,被譽為“國慶稻”。
事實上,老來青大米自上世紀50年代就已聞名滬上。帶著一股香氣,煮出來的稀飯格外粘稠,一直是老來青大米的特色,也成為許多老上海人記憶中的“兒時味道”。每年,老來青大米基本在春節前就銷售一空,其中四成銷量為老客戶上門購買,客戶中有六成為市中心居民。今年,老來青大米的總產量在30萬公斤左右,售價仍為每500克9元。
這幾年,合作社還承擔了市科委的“老來青品種提純復壯和品質提升”課題,積極選育老來青的“后備品種”。今年,在基地的8畝試驗田里,還試種了近年來選育出的9個新品系,它們除了保持傳統老來青特有的米香之外,還新增了軟糯、抗條紋葉枯病的新特點。經過4年的試種,其中兩個新品系表現突出,明年開始將參加品種審定,有望成為老來青品牌系列的后續新品種。 昨天一早,在松江葉榭鎮四村村,“滬郊第一鐮”松江老來青水稻正式開割,比面上水稻成熟期提前了1個多月。據悉,明天,第一批加工好的1萬公斤老來青新米將正式上市,目前已被老客戶訂購一空。
眼下,滬郊面上稻田里的水稻正綠油油的,但在老來青專業合作社1000余畝種植基地內,已是金燦燦一片。據介紹,受前期涼夏影響,水稻積溫不夠,所以今年老來青大米成熟時間相比去年延后了2天,但畝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約在525公斤。作為滬上“老字號”本地大米,老來青相比常規稻米提早月余上市,讓市民搶在中秋、國慶前嘗新米,彌補了九月新米空缺,被譽為“國慶稻”。
事實上,老來青大米自上世紀50年代就已聞名滬上。帶著一股香氣,煮出來的稀飯格外粘稠,一直是老來青大米的特色,也成為許多老上海人記憶中的“兒時味道”。每年,老來青大米基本在春節前就銷售一空,其中四成銷量為老客戶上門購買,客戶中有六成為市中心居民。今年,老來青大米的總產量在30萬公斤左右,售價仍為每500克9元。
這幾年,合作社還承擔了市科委的“老來青品種提純復壯和品質提升”課題,積極選育老來青的“后備品種”。今年,在基地的8畝試驗田里,還試種了近年來選育出的9個新品系,它們除了保持傳統老來青特有的米香之外,還新增了軟糯、抗條紋葉枯病的新特點。經過4年的試種,其中兩個新品系表現突出,明年開始將參加品種審定,有望成為老來青品牌系列的后續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