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安徽地區托市小麥收購數量同比下降250多萬噸,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質差小麥數量較多,質差小麥仍面臨無人收購的窘境。今年安徽地區小麥平均畝產421.58公斤,雖比大豐收的2014年減少46.09公斤,但與2013年比仍屬豐收年份,種植收益同比減少47%,部分地區小麥質量偏差、低價難賣是導致種糧農戶利益受損的主要原因。
上年第三季度,由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上漲迅猛,飼料加工企業使用小麥替代玉米的價格優勢明顯,小麥飼用消費數量持續增加,2014年飼用小麥消耗量在1500萬噸左右,高出常規使用年份300-500萬噸左右。今年由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大幅下行,且大麥、高粱等替代品進口勢頭強勁,飼料加工企業對小麥即便是低價的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采購積極性也不高。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國內進口大麥數量128.27萬噸,同比增長67.89%,進口均價257.79美元/噸,其中法國大麥進口均價247.79美元/噸,加拿大大麥進口均價僅244.49美元/噸,這比能滿足飼料加工需求的質差小麥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據市場監測,當前安徽淮南潘集地區面粉加工企業新麥收購價格1920-2160元/噸,當地小麥質量高低不一,整體來說小麥按質論價,價格差異較大。由于小麥不完善粒普遍較高,企業均過篩收購,而對于不能滿足制粉要求的小麥其市場價格更低,安徽當地報價1700-1800元/噸。與此同時,不完善粒超標明顯的小麥雖然價格較低,但由于其易于霉變、制作的飼料適口性差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其難以在飼料里面大量使用,從飼料種類來說,鴨料當中可以適當使用,而雞料和豬料當中很難使用。
由于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庫存數量龐大、低價非主糧擠占、再加之低價新玉米上市,預計可滿足飼用加工需求的質差小麥后期市場行情走勢或將承壓下行,以提升市場對其需求。建議持糧主體盡快拋售手中的質差小麥,降低心理價格預期,避免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