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成交來看,今年的玉米行情仍不容樂觀,部分地區玉米收購價格已跌破“0.8元”大關。
深加工及飼料需求疲軟、國內外玉米價差的拉大、庫存高企等矛盾顯性存在,我國玉米產業已經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十字路口。
玉米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8月28日,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內蒙古調研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時表示,明年東北四省區要力爭實現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農業部的規劃中,全國三成玉米種植面積被納入調整范圍。而玉米,將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在農業部近日公開的一份對今年“兩會”全國政協提案答復中,其表示將編制《“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該地區玉米種植結構做出調整。
據介紹,“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以及西南石漠化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事實上,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居民對肉、蛋、奶等消費量的占比越來越高,這也就意味著飼養牲畜禽需要用到更多的飼料。也就是說,在“糧食安全”戰略下,牲畜飼料用糧已被納入政策考慮。
調查發現,我國目前尚存在較大的飼料糧缺口,每年約有1億噸的缺貨需要從國外進口。通過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發展可用作飼料的青貯玉米,不僅可以滿足飼料用糧的需求,有助于種養業的統籌發展,也能緩解玉米產能“過剩”的隱患。
不容忽視的現實是,2008/2009年度以來國家玉米收儲拋儲的估算,預計目前國儲玉米庫存約有國產玉米1.69億噸,還不包括國儲庫存中的進口玉米數量。(《華夏時報》引述農產品集購網報道)
一方面,國內玉米庫存高企、市場需求走弱;另一方面,飼料糧缺口明顯,農民種植效益下滑。在種植結構矛盾日漸突出的大背景下,玉米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先行軍”,被提到重要議程上來。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李希榮在太原召開的“糧改飼”會議上強調,“糧”就是玉米,重點是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大規模發展適應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業需求的青貯玉米。
據了解,玉米和玉米秸稈是養殖業需求量最大的飼料原料,以玉米作為突破口,調整玉米種植品種和利用方式,兼顧發展優質飼草作物,既滿足草食家畜養殖的飼草料需求,又能推動種植結構優化調整,為農業結構調整探索有益經驗,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全國三成玉米地將被調減
十幾年來,受政策、價格等因素影響,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近2億畝,產量增加近2千億斤,并于2012年超越稻谷成為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然而,玉米產量高速增長也帶來隱憂。
“當前玉米出現了相對的、暫時性的過剩,特別是東北地區等主產區庫存壓力較大。”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說。
在此背景下,調整玉米結構顯得愈發迫切。“糧改飼”,成為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頭戲出現在農業部的規劃中。未來,全國三成玉米種植面積將被納入調整范圍。
與此同時,組織專家編制了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1/3左右的“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結構調整規劃。根據規劃,明年東北四省區要力爭實現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
8月28日,在“部分省份玉米結構調整推進落實會”上,有業內人士估計,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份的玉米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70%。
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80%的糧食玉米、15%小麥和45%農作物秸稈被用作畜禽飼料,而這種間接生產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顯著低于直接生產飼料草。
在山東的玉米種植結構“糧改飼”調整實踐中,原來曾是二畝糧食玉米地可以養一頭牛,而實行青貯玉米種植后,現在是一畝地一頭牛。
在積極推進玉米結構調整的同時,中國政府更加要求穩妥。何才文說:“對玉米的結構調整不宜過猛,應當有保有壓,一定要保護核心產能和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部總畜牧師王智才9月1日在部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工作時也強調,要妥善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把握好調整發展尺度,科學確定種植結構調整范圍,永遠不能放松“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維護糧食安全。
“糧改飼”實惠“看得見”
為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農業部選擇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甘肅等十個省區的33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各試點省區均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和績效考核制度。
去年,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丹青種植專業合作社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合作社原先種植的1500多畝青稞、小油菜更換成黑麥和箭舌豌豆混播。這個由糧到草的變化帶來最直接的效益便是讓每畝地的純收入提高了近400元。
收益的提高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改革中來,截至目前,西寧市湟中縣、海東市互助縣、海北州門源縣已利用農田種植燕麥、黑麥、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47.3萬畝,占3縣總耕地面積的25.65%。
青海省農牧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推行糧改飼,加快建立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不僅能有效解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飼草料供應瓶頸,而且還促進了農牧交錯區逐步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種養新格局,進而有效地促進了農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
山東省陽信縣是肉牛養殖大縣。如今,傳統的糧食飼料正在被一種叫作“全株青貯玉米”的飼料所代替。在“糧改飼”的調整實踐中,原來曾是二畝糧食玉米地可以養一頭牛,而實行青貯玉米種植后,現在是一畝地一頭牛。
從去年起,當地數萬畝小麥、玉米地被改種專用飼料玉米。“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的轉變,給當地農民帶來增收的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然而,要改變“習以為常”的飼養體系,需要有說服力的數據。去年11月,為了用數據說話,陽信縣對“青貯玉米”的種植效益進行了實驗論證。在一處300畝閑地上,種上了山東省農科院的全株青貯玉米“東丹60”。在干旱之年,試驗田畝產量達到1.2萬斤。
“普通玉米連秸稈算上,一畝地也才六七千斤的產量。”陽信縣畜牧局局長馬文健說,種一季玉米純收入幾百元,種青貯玉米能達到3000元,而經過肉牛轉化后,產值提高為4000至5000元。
“簡單說,原來是二畝地養一頭牛,現在是一畝地一頭牛。”馬文健發現,不到一年時間,除了企業自發流轉土地“糧改飼”外,還出現了其他“糧改飼”的方式。肉牛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由企業提供種子,農民負責種植和管理青貯玉米。一些肉牛合作社社員也主動把自家的土地“糧改飼”。
隨著“糧改飼”改革的整體推進,我國農業生產過度開發、長期透支之累和土地面源污染之“傷”將會得到有效緩解,并能為農民帶來更多“看得見”的實惠。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