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專家陳翻身介紹,如果將每提升100斤作為一個臺階計算,畝產1000.44公斤,意味著池州水稻畝產量從畝均600公斤一下躍升了8個臺階,按當前市場價格,一畝可為農戶增收千元左右。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貴池區墩上街道辦事處步嶺村老屋組,這里屬貴池區的躍進圩,一直是傳統的水稻產區。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只見一串串巨大的稻穗金燦燦、沉甸甸,倒垂在田地間,等待著人們來“檢閱”。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次來參觀測產的不乏種糧高手。大戶何聲亮在貴池區牌樓鎮青山村承包了300畝稻田,他一眼就瞅出了測產水稻的毛病,“這塊田明顯氮肥播施過重,導致稻葉發黑。但奇怪的是水稻竟然沒有發生病害、倒伏減產。”何聲亮一邊下田察看琢磨,一邊嘖嘖稱奇。
對于大戶們的疑問,陳翻身解釋,Y兩優900被國內專家譽為“智能稻”,其遇到高溫熱害時,體內立即會建立一套適應高溫熱害的機制,遇到低溫冷害時,同樣會建立一套適應低溫冷害的機制;當氮肥播施過多,其體內立即表現出一種抗性,避免病害發生。這種超強的能力造就了“超級稻”的聲譽。
來自殷匯鎮的承包大戶宋海香今年已經是第二次趕來參觀考察了。她告訴記者,今年她承包了500畝田,種了兩三個品種,畝產在550公斤左右,表現都沒有Y兩優900強,差距主要在稻穗結實率方面。“我的品種一株稻穗大約結實250至300粒左右,測產品種結實則達到了600至850粒左右,差距太大了。”她與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明年全部改種超級稻品種,一年至少會增收近30萬元。
“優美的株型,巨大的稻穗,超一流的抗性,突破性的產量”,這是陳翻身在試驗種植該品種三年來得出的評價。他告訴記者,在今年雨水過多的情況下,該品種依然表現優異,確實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品質。他說,水稻是池州傳統的糧食作物,其中中稻面積在60萬畝左右,如果畝產量由600公斤增加至800公斤,那么僅中稻這部分,全市將增產12萬噸,這對于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