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小麥單產由1950年的47公斤/畝提升到2015年的436公斤/畝,每畝凈增長389公斤,增長8.28倍,單產翻了三番多。通俗一點說,就是現在種1畝小麥產量相當于解放初期種9.28畝小麥。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我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5個發展階段:1950年~1965年為低水平徘徊階段,小麥每畝平均產量在50公斤上下徘徊,震蕩幅度17公斤/畝;1966年~1975年為緩慢上升階段,小麥每畝平均產量由50公斤上升到100公斤;1976年~1983年為快速發展階段,小麥每畝平均產量由100公斤上升到250公斤,發展速度最快;1984年~2000年為平臺震蕩階段,小麥每畝平均產量在250公斤上下震蕩,震蕩幅度50公斤/畝。2001年以來是持續發展階段,小麥每畝平均產量由25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以上。若以50公斤/畝為一個增加幅度,其增加量穩定通過所用的時間,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明顯縮短,上世紀是6~15年一個50公斤/畝增幅,新世紀是2~6年一個50公斤/畝增幅。
這樣的產量水平、這樣的發展速度,基本上可以說,是過去的人們不可想象和預測的。
那么,以后小麥單位面積產量還有沒有上升空間?上升空間有多大?這是我們當前許多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我們通過研究,首先,可以肯定地說,我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其次,從具體上升空間來看,我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自解放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基本上處于河南省先進水平,同省內的新鄉、焦作、周口相比不相上下,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近30年被拉開了100公斤/畝左右的距離,這個差距就是潛力空間所在。綜合判斷,當前南陽市小麥平均單產發展階段處于探索上升階段,下一個平臺預測可能在500公斤/畝~550公斤/畝區間出現,同現在相比增產空間為15%~26%。
上述判斷的理論依據是:小麥理論產量是1400公斤/畝。
上述判斷的實踐依據是: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培育的小麥品種在智利畝產1200公斤。在國內,2012年,蘭考縣“蘭考198”畝產812.8公斤,創全國單產最高紀錄;2014年,焦作市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周麥27號”百畝高產示范方(110畝)現場實打驗收,隨機收割1.03畝,平均畝產821.7公斤,刷新國內最高紀錄;2015年,鎮平縣張林鎮萬畝高產創建示范方核心區30畝蘭考198隨機選取4個點實收0.61畝,折合單產835.50公斤/畝,創造了黃淮海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最高紀錄是我市低產水平的3.98倍、是全市平均單產的1.92倍、是萬畝示范方的1.28倍、百畝攻關田的1.11倍。
所以我們說,小麥單產提升空間巨大,畝產800公斤不是夢想,而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