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牽頭的“三一糧食豐產工程項目基地”列入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計劃,是國家超級稻第四期目標的試驗基地,今年的目標是雙季稻畝產1200公斤。7畝試驗田里,早稻品種“潭兩優215”畝產已經達到了570.7公斤;根據測產,晚稻品種“超優1000”的畝產可以超過800公斤,預計兩季畝產總量將超過1300公斤。
“超優1000”水稻已到了灌漿期。“平均每穗247粒,最多的510多粒。”泉塘子農技站站長李羅斌認真數過之后興奮地向袁隆平院士匯報。
“我搞了50多年育種,目前來說這是最好的一個品種。”85歲的袁隆平談起雜交水稻興致高漲。他介紹,“超優1000”品種的穗粒結構、形態和產量潛力都很好,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是抗倒伏能力特別強,在廣東興寧的試驗田里抗住了3次臺風都不倒。
“晚稻畝產過800公斤是個大突破。”袁隆平說,一季稻畝產1000公斤的難度大,雙季稻達到1300公斤的難度相對小一些,但價值、意義更大,“湖南的雙季稻有2300萬畝,‘超優1000’的種植面積只要達到1000萬畝,每年能增產多少公斤糧食,能養活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