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農業部選擇山東、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甘肅等10個省區開展“糧改飼”試點。試點省區“糧改飼”工作進展如何?“糧”是什么糧,“飼”是什么飼,怎么更好地“糧改飼”?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糧改飼”工作采訪了有關專家。
去試點省看看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養牛大戶魏金德正在為100頭山東黑牛準備“口糧”。“用的主要是秸稈和稻草,公司給我們提供獨特配方的精飼料,這樣給我們減少了財務壓力,提升了牛肉的質量、品質。”魏金德說。
而在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養殖大戶趙振民的牛舍里,存欄的500多頭牛也是個個健壯。“你現在看看,我青貯喂的,毛锃亮。全年下來,我養兩撥牛,得省十幾萬斤玉米面。”趙振民說道。
同在東營的綠洲苜蓿種植農場主王旭山則利用鹽堿地,經營著3000多畝苜蓿農場,今年種植苜蓿還可以享受國家每畝600元的補貼。
“從我們山東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是沿黃河兩邊,德州、濱州、聊城,還有東營這一片,發展食草型畜牧業有天然的自然基礎,也有良好的養殖習慣。”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局長馮繼康介紹道。
2015年,山東省畜牧業主打10項工程,其中“糧改飼”試點是重點之一。上述三位農民地里種的、圈里喂的,已不再僅僅是糧食了。
馮繼康介紹說,為降低畜牧業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今年山東省將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大力發展“養殖企業+種植大戶”“養殖企業+種植合作社”和“養殖企業+自有種植基地”等多種種養結合模式,擴大飼用玉米、青貯玉米種植,切實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的那樣,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要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糧改飼”試點,把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改成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
5月,山東省畜牧獸醫局下發《關于推薦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項目的通知》,計劃在2015年和2016年選擇有條件的縣先行開展飼料作物種植與利用試點,每年種植青貯專用玉米試點5萬畝,種植苜蓿試點3.2萬畝,冬閑田種草試點3萬畝。到2020年,帶動種植專用青貯玉米500萬畝,苜蓿種植達100萬畝,冬閑田種草達200萬畝。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劉鳳軍表示,飼料作物生產必須和牛羊養殖結合才有生命力,各市在“糧改飼”工作中,必須從畜牧養殖需求出發。
他指出,形式上,可依托大型養殖場戶,通過土地流轉、租賃、訂單等方式建立配套種植示范基地;或在養殖密集區域,由飼草料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飼草料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內容上,“糧改飼”不一定非得全部改為青貯玉米,只要是以飼料作物專業生產方式開展種植的作物,收獲加工后用于養畜的,均可認為是飼料作物生產。
玉米與青貯飼料
從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的這份通知中不難看出,該省飼料作物生產推廣以青貯玉米、苜蓿和冬閑田種草三種類型為主。目前,山東省玉米種植總面積4000多萬畝,其中專用青貯玉米92.5萬畝;苜蓿39萬畝,冬閑田種草10萬畝。
不可否認,“糧改飼”首當其沖的是玉米。
2012年起,玉米成為我國第一大主糧,產量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些許隱憂。“當前玉米出現了相對的、暫時性的過剩,特別是東北地區等主產區庫存壓力較大。”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說。
調整玉米結構、品種和利用方式愈發迫切。今年8月,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內蒙古調研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時表示,明年東北四省區要力爭實現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
幾乎與此同時,農業部表示將編制《“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該地區玉米種植結構作出調整。而“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以及西南石漠化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農業部日前在山西召開會議,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工作。全國畜牧總站站長李希榮在會上說,“糧改飼”中的“糧”就是玉米,重點是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大規模發展適應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業需求的青貯玉米;引導玉米籽粒收儲利用轉變為全株青貯利用。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洋湖鄉八里泊村共有3600畝耕地,今年有2800畝流轉給了當地一家肉牛養殖、屠宰加工企業,種的就是全株青貯玉米,品種有“登海6071”“齊丹1號”等。
全株玉米青貯飼料是在玉米蠟熟期將帶穗的整株玉米進行軋碎青貯,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和化學作用,在密閉無氧條件下制成的一種適口性好、消化率高和營養豐富的飼料。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畜牧總站副站長翟桂玉介紹說,黃貯玉米是糧食玉米成熟后,只收集秸稈部分氨化,而全株青貯玉米比它更有營養,“如果奶牛一周不吃,產奶量立馬會掉下來。”
制作優質全株青貯玉米和做好質量管理是提高牛奶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突破口。因其為奶牛養殖最重要的粗飼料,奶牛日均青貯采食量為15~20kg,且青貯飼料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作物的營養價值,其品質好壞直接影響著奶牛的健康和產奶性能。
“糧改飼”劍指玉米的同時也要穩妥。何才文表示,“對玉米的結構調整不宜過猛,應當有保有壓,一定要保護核心產能和國家糧食安全。”
食草型畜牧業
據統計,從1990年到2012年,我國人均口糧消費下降了16%,肉蛋奶消費上升了226%。照此發展,到2030年,我國的飼料糧消費需求將達到口糧的2倍以上。“未來的糧食問題不是口糧短缺,而是飼料糧保障問題。”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盧欣石認為。
“要放在一個大的背景條件下,叫大食品安全觀,說小麥、玉米、稻米是糧食,那么畜產品實際上也是糧食。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也正好是為了改善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選擇。”馮繼康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孔祥智也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本質上不是說人吃的部分。最近幾年,大豆、玉米進口量大幅增加,但進口小麥和稻谷基本上沒有什么增加,只是調劑一些余缺。所以糧食安全問題,本質上是在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來解決飼料安全問題。”
“糧改飼”并非矛盾,而是推進糧食作物種植向飼草料作物種植的方向轉變,構建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結構。
今年5月,《農業部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和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飼草料供需缺口巨大的突出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草食畜牧業乃至整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以苜蓿為例。記者從中國海關獲得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進口苜蓿草總計69.21萬噸,同比增44.44%;進口金額總計27909.41萬美元,同比增56.18%。7月,苜蓿草主要源于美國,為10.82萬噸,占進口苜??偭康?6.84%。就在9月14日,中國又與僅次于苜蓿草第一大國美國的阿根廷簽署了允許阿苜蓿草出口中國的協議草案。
“草地農業是提升我國傳統耕地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盧欣石表示,“草地農業,是將以谷物籽粒生產為主的現有主糧型耕地結構,轉變為以籽粒與綠色營養體生產并重的糧草兼顧型結構。”
初步統計,我國低、中產田面積8000萬公頃,農閑田面積近990萬公頃,各類疏林、茶林、果園隙地148萬公頃,目前已利用種植牧草的面積不足10%。
盧欣石解釋說,“如果能夠通過推行草地農業,將上述各類土地的10%用于種植優良牧草,在不影響原有生產力的同時可以增收牧草干草1億噸。按照平均10公斤牧草干物質轉化1公斤牛羊肉計算,可增加生產約1000萬噸牛羊肉。此外,我國還有1億公頃的草山草坡。這些草地農業的產出相當于增加了1億畝耕地良田。”